※ 引述《hjgx (純真打不贏奸巧)》之銘言:
: 看了高手大大的文 小弟摘要如下:
: 感光元件大小 不能代表全部
: 還要考慮像素的密度 這密度與半導體製程的新舊有關
: 所以要看有效像素 (是嗎?)
: NIKON S9900
: 有效像素 1600 萬像素 (影像處理功能或會減低有效像素的數量。)
: 影像感應器 1/2.3 吋型;CMOS 總圖元數約達 1676 萬
: http://www.coolpix.com.tw/shop/shop_digital_detail.php?shop_digital_ID=403
: Canon PowerShot G1X Mark II
: 影像感測器尺寸 1.5 吋型 (18.7?12.5mm)
: 有效畫素數 長寬比為 3:2 時約 1280 萬 長寬比為 4:3 時約 1310 萬
: http://rainbowphoto.com.tw/g1x_mk2/spec_g1x_mk2.htm
: 問題:這兩個製程不可能差這麼遠, S9900出廠甚至可能比較早,莫非有浮誇?
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感光元件的大小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不能代表全部的原因有
1. 製作廠商(Sony, panasonic, Canon...)
2. 採用形式(傳統馬賽克, X3, fuji的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排法...
這裡我很猶豫HTC之前採用的ultra pixel算不算一個新形式)
3. 細節技術(Sony背照式或說堆式感光元件,低通濾鏡有無....)
因此,我們說感光元件的尺寸不能代表全部
4. 影像處理器與你的螢幕表現或是列印機表現blabla全部都可以算進去
在此我應該已經呈現很多其他因素,所以不詳列了...
但是現實上,感光元件尺寸影響得太大
感光元件的尺寸直接影響到鏡頭的尺寸
因此相機整體體積就被嚴重影響,可以選擇的光學結構也都有關係
(我還沒有看過135全幅做潛望式的)
而鏡頭的解析力也有連帶的重要關係
小感光元件和大感光元件的畫質要表現一樣
那小感光元件要求的鏡頭解析力會大幅提升(別傻了,才賣你多少,大幅提升咧...)
然後感光元件市場上應該很明顯是Sony稱霸的局面
多數的DC多採用Sony的感光元件,技術也雷同
只要注意新舊年代製造就好
(三星和Ricoh我不確定,Panasonic用自己的,fuji用自己的
Canon的DC也用Sony的
多數應該都是Sony)
所以在大部分的情形,你真的不需要去算每個pixel吃到多少光
直接看尺寸大小就已經大致的決定一台相機的畫質表現
除非該台相機有特地標明一些東西
像是T*鍍膜和可樂標,這個有爽度加成的效果,觀賞者自動加入空氣感要素
或是無低通濾鏡和foven X3感光元件的採用,可能越級打怪
不然你要比較畫質是直接看感光元件大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