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o1986720.blogspot.tw/2015/06/blog-post.html
整理用過的器材跟拍過的照片分享給大家,
因為我很喜歡看別人分享器材實際使用的拍攝手法,一些設定,使用的環境,優缺點等
所以這篇我自己整理了用過的器材與拍攝的心得
下面是我用過器材的清單,照片請參考網誌
如果有違反板規請板主刪除,謝謝~
機身
Canon IXUS 700 (2006 第一台相機)
當時完全不懂什麼光圈快門,也不懂什麼相機調控後製。爽就按快門,
風景漂亮就按快門,構圖光線完全不懂,只要求照片有拍到畫面就好 XD。
不過也因為這樣,好看的照片就真的是當時的風景很漂亮。
下面兩張天氣都非常好,在這種條件下,高階與低階相機的差異性是非常小的。
Nikon D60 (2009 第一台單眼)+ Nikon 18-55mm F3.5-5.6G
我的第一台單眼相機,買了市面上最便宜的DSLR。
選Nikon是因為家裡有Nikon的底片機,鏡頭可以共用。
再怎麼差的DSLR鏡頭,只要在晴天縮光圈,照片畫質跟頂級鏡頭差不了多少,
但是在陰天或是室內微光環境就有差了。就一般的出遊戶外風景來說,
這顆鏡頭是夠用的。
Nikon D80 (2011 二手購入)+ Nikon 18-70mm(二手購入)
D60與D80是同一片感光元件,差別在兩台機身的操控性。
D80有機頂LCD,按鍵很多,不用進選單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設定。
從D80之後,我買相機不論是大台小台都很注重機身的操控性,
如果機身很難調整,拍起來會很不順。當時D80已經停產,二手價也跌到很低,
所以D60使用兩年後就換成D80了。
18-70mm F3.5-4.5G 這顆鏡頭當時也是停產而且二手價很低,
爬文都說這顆鏡頭用料很好,有ED色散鏡片,環形馬達,
據說對焦速度有鏡皇等級。但對我來說,晴天的畫質看起來跟18-55mm差不多,
陰天可能好上一點。比較有差的是這顆有遮光罩,
對我這種不太愛惜相機,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關於對焦速度,因為我大部份都是慢慢拍,所以對焦的感受不深~
Nikon 18-35mm F3.5-4.5D (借來的)
這顆是底片時代全幅用的鏡頭,18-70mm賣掉後帶了幾次出門。
畫質與18-70mm比較,晴天縮光圈一樣看不出來,陰天好一點,
但是通常陰天我會換上大光圈定焦鏡,不太會去用開放光圈的鏡頭。
Nikon D7000 (2012)+ Tokina 12-24mmF4 T124 (借來的)
D80原生ISO最高1600,在室內或晚上的微光環境非常不足。
我個人對ISO的接受度很高,只要不要出現奇怪顏色都可用。
所以D80我很常開到1600,這點因人而異,也有在網路上看到有人D800到1600就不能接受。
換了D7000最高ISO6400,升級非常有感。很多人在講的問題是感光元件的顏色很怪,
我的解決方式是在相機內套入自己在電腦上設定的曲線與調控檔。
數位相機的顏色只要能拍Raw檔都可以後製調整,只是差在jpg直出方不方便。
T124與T116應該是每個使用APS-c的用戶買超廣角鏡頭的首選,
T124比較便宜,所以選了T124。這顆鏡頭絕對對得起他的價格,
變形可接受,邊角畫質雖然不如頂級鏡頭,
但因為拍風景大多是縮光圈,所以我可以忽略這點。
T124配上一顆大光圈定焦鏡,出遊時可以應付大部分的風景與人像,
晴天用超廣角,陰天換大光圈定焦。
一機兩鏡的體積重量用小野人五百萬就可以裝得下了,
比起14-24,24-70那些鏡皇,攜帶性方便多了。
Tamron 17-50mmF2.8 A16 (借來的)
APS-C恆定光圈變焦鏡很多人會考慮買這顆,陰天光圈全開的畫質比kit鏡好很多。
有個問題是室內光線不足對焦會一直拉風箱,18-70mm的對焦真的是比A16快很多。
Sigma 18-200mm DC HSM (最後悔的一顆鏡頭)
這是我買過最後悔的一顆鏡頭,因為當時我手上沒有標準變焦鏡也沒有望遠鏡頭,
而看了許多文章討論,也有有名的攝影師不愛換鏡頭,用一顆鏡頭走天下,
加上原廠的18-200mm價格較高,所以最後選了這顆非常冷門的鏡頭。
旅遊鏡比較多人推原廠的Nikon 18-200mm,預算不足推Tamron 18-270mm B003,
但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選了這顆.....
用過的結論是
1. 副廠冷門鏡頭不要亂買
2. 旅遊鏡的畫質並沒有比DC好多少,尤其望遠端的表現都很糟糕,
能不能接受因人而異,我也是用過才知道不能接受的...
APS-C 定焦鏡頭 Nikon DX35mmF1.8G/ 50mmF1.8D/ FX50mmF1.4G
在我用D7000的時期,出門帶一機兩鏡,其中一顆是標準變焦或是超廣角鏡頭,
另外搭配一顆大光圈定焦鏡。晴天的室外用變焦鏡頭,陰天或是室內再換定焦鏡。
光圈1.8的定焦鏡體積重量都很小,多帶一顆鏡頭並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頂級的定焦鏡體積重量比較大,但是還是比頂級變焦鏡小得多。
另外在網路上很多人討論定焦鏡旅遊不方便,有時候需要廣角,有時候需要望遠,
有些畫面會因為定焦的關係而拍不到。但我的心態是拍不到就算了XD,
可以換個方式構圖,不一定非要拍到那些畫面。
Nikon DX 35mmF1.8G
我的第一顆定焦鏡頭,也是使用APS-C的時候用最久的鏡頭,
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便宜,光圈全開可用
Nikon 50mmF1.8D
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便宜,全幅可用,有光圈環可以接到底片機,
但是光圈全開紫邊很嚴重。只是50mm裝在APS-C等校75mm,
我用的很不習慣,要廣不廣,要遠不遠的。
Nikon FX 50mmF1.4G (二手購入)
這顆是二手買入,光圈縮到F2.8的畫質,我看起來跟小黑六差不多,
但價格只有1/6。只是很不幸因為是二手品,似乎有被摔過,
光圈全開對焦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後來買了Sigma Art 35F1.4就很少用了。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幾乎是用全幅D800+50F1.4,但這邊先放D7000的照片。
望遠鏡頭
Nikon 70-200mmF2.8G 小黑六/ Nikon DX 55-200mm/ Sigma APO 70-300 Macro
我覺得望遠鏡頭好壞差異性是最大的,前面提到標準變焦的縮光圈無爛鏡,
在望遠鏡頭不太適用。
我習慣定焦鏡的畫質後,低階望遠鏡頭的畫質已經是我無法忍受的。
Nikon 70-200mmF2.8G (借來的)
某次有機會跟朋友借來的,第一次使用時心中超震撼,超快的對焦速度,
光圈全開的超銳利畫質,強光下的表現,是我用過最好的鏡頭。
更高階的蔡司或萊卡也許更好,但我沒機會使用。最大的缺點就是體積重量都超級大,
連要找個包包裝都有困難....
Nikon 55-200mm(二手購入)
Nikon最便宜的望遠鏡頭,當初為了拍比賽而二手購入。
如果有預算限制,至少要有防手震,否則安全快門過高是連拍都拍不起來的。
Sigma APO 70-300 Macro,這顆是借來的,底片時代留下的鏡頭。
沒有防手震,所以拍攝時要很注意安全快門,陰天要把ISO拉夠高。
畫質我認為比55-200mm好,但對比很低,需要靠後製調整。
Ricoh GR (2013 目前使用中)
GR之前的文章有寫過了,APS-C的片幅,體積小到可以塞進口袋。
我出門的時候單眼配大光圈定焦,廣角端交給GR。
這樣配置的缺點是GR色彩偏紅,Nikon偏綠,兩台相機交錯使用有時候會有點困擾。
高ISO以我的標準可以接受到3200,有時候6400也可以。
缺點是暗部對焦比較慢,不過這大概是隨身機的通病吧。
我習慣用正片模式,清晰+7,鮮豔與對比看情況加減。
Nikon D800 (2014 目前使用中)+ 50mmF1.4G
上全幅機身的理由有很多種,有些人是為了解放廣角鏡頭,
有些人是為了高ISO,或是因為頂級鏡頭的焦段都是針對全幅機設計的。
而我是想要全幅機的視角與淺景深,
同樣是等效50mm,APS-C的35mmF1.4與全幅的50mmF1.4,看起來就是差很多。
D800的感光元件有3600萬畫素,雖然檔案很大,但是裁切的時候真的很好用。
這台相機沒什麼好挑惕,很高的畫素,很快的對焦系統,很多的按鍵,
更大的體積跟重量,還有需要更強壯的肩膀跟脖子 XD
Sigma Art 35mmF1.4
目前唯一在使用的鏡頭,我會另外再搭配GR。
很多資料都說這顆的畫質都勝過Canon/Nikon的35mmF1.4,
不過因為我沒用過所以無從比較。最有感的就是價格只有一半,
跟50mmF1.4G比起來,顏色我感覺比較偏冷一點,
不知道是不是sigma Art系列都是這個色調。
我比較喜歡對器材實際拍攝的心得,優缺點,拍攝手法,
在路上,在出遊的時候所得到的實際感受,
這樣的心得比較符合我的使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