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ony不斷於相機硬體上發展突破性的新科技時,其鏡頭技術的進展相對之下略顯落後。這次新的 GM 鏡定位,可視為Sony對其光學設計質疑聲浪的回應。同時,在自家相機不斷翻新解像力標準時,也需要擁有新技術的鏡頭來解放相機的真正實力。這裡小弟整理了一下 GM 鏡的前世今生,供有興趣的板友參考。
什麼是 G ?
Sony的高階鏡頭有兩大分支,除了較為人知的「小藍標」蔡司鏡外,另一支則是傳承自Minolta的G鏡,定位類似Canon的L鏡、Nikon的金圈鏡等。以Minolta的標準來說,一顆G鏡至少要有以下一種特徵:
1. 非球面鏡片
2. 不規則分離鏡片
3. 浮動對焦鏡組
4. 圓形光圈
5. 內對焦
6. 對焦停止鈕
至於G鏡的識別方式,依據型號的不同,可能是鏡身上有G字樣、鏡頭有金圈,或是鏡身嵌入一塊金牌。Sony接手後的標示方式則較為統一。
什麼是 G Master?
這是Sony於今年開始新創的高階鏡頭分支,由名稱上可看出應為G鏡的進階版。Sony對 GM 鏡下了幾個定義:
1. 高解像力
在數位相機不斷爆發一場又一場的革命性技術時,仍以傳統光學為本的鏡頭也需要一場革命來追上相機不斷攀升的像素。
Sony定義其 GM 鏡的解像力至少每毫米能解析50組線對,如果考慮到各廠大多以每毫米30組線對為高階鏡的標準,則 GM 對「高階」的定義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以目前Sony消費級相機中像素最高的A7RII來說,若要達到奈奎斯特採樣頻率,4200萬像素的最高理論解像力為每毫米55.38組線對(彩色照片),排除掉高像素密度的干擾效應,GM鏡完全可支撐起A7RII對鏡頭解像力的要求。
至於其他E環機型的用戶也可放心使用,因為鏡頭解像力的提升也會帶動系統解像力的提升,可預期會有理論上1.4倍的解像力增幅。
此外,XA非球面鏡片對像場的修正,讓一向和中央畫質有明顯落差的邊角也能獲得大幅改善。同時,GM鏡在彌補像差的同時,也要求保持更佳的光通量。
2. 夢幻散景
非球面鏡片的導入雖然讓現代鏡頭有質與量的飛躍,但鑄模的物理限制,卻使非球面鏡片的表面較為粗糙,對焦外光點造成難看的同心圓或洋蔥圈。目前各廠的非球面鏡片,表面粗度的標準約為0.1微米,而Sony GM的XA鏡片採用比以往更精細的鑄造工藝,表面粗度限制在0.01微米以下,更平滑的表面大幅降低洋蔥圈現象。當然,可預期採用XA鏡片鏡頭的價格不會太低廉。
至於光圈方面,GM鏡的光圈葉片標準為11片葉片,光圈開口更圓,且可預期星芒也有理想的表現。
此外,Sony強化了鏡頭光學設計軟體,可以更精確模擬鏡片組合對模糊圓過渡的影響,抑制散景的二線性,讓從主體到焦外的過渡更佳自然。
Minolta對散景的執著,在 GM 鏡上再次甦醒。
3. 對焦系統的文藝復興
SEL70200GM採用A鏡的雙浮動對焦系統,並在舊基礎上導入新的科技,使其最近對焦距離可達一公尺以下,且同時保持最近對焦時的畫質。
4. 兼具攝影和錄影用途
一般攝影鏡頭於錄影中改變對焦距離,通常會造成焦距的些微變化,亦即呼吸效應。GM鏡針對越來越多使用數位相機錄影的人士提出解決方案:於鏡頭內置一個補償鏡組,在錄影變焦中會前後抖動,補償焦距的變化,大幅降低呼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