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會有ISO越低雜訊越低的感覺的關鍵理由是,一般拍照時會先測光。
當你把ISO設低,測光錶會告訴你多曝一點,可能是放大光圈也可能是拉長曝光。
總之結果就是進光量增加,也就是落在CMOS上的訊號變強。
當訊號增強的幅度超過雜訊增強的幅度,畫面當然看起來就比較乾淨,
也就給人雜訊比較弱的感覺。
但當我們要問來自相機的雜訊(這裡主要是讀出雜訊)到底會如何隨ISO改變,
第一件事是回到高中理化實驗應該有學到的:要控制變因。
要讓所有其它條件都不變,只變ISO,
這樣才能正確判斷真正的雜訊到底如何隨ISO改變。
如果你又改ISO又允許測光表更動你的曝光條件,
你就無法一眼看出雜訊是怎麼表現的。
如果你真的只動ISO,其它都不動,就連影像增益都維持不變,
(方法是事後在raw檔轉檔時改EV值,讓所有不同ISO的影像看起來一樣亮)
你會看到ISO越高,拍出來的影像越乾淨,
這完全是因為大部份DSLR的ISO越高、讀出影像時產生的讀出雜訊越低。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sensorgen.info或一位叫Bill Claff的人的網站,
這兩個網站都具體列出各DSLR在不同ISO時讀出雜訊的數值(以電子為單位)。
這件事一般拍照的人都很難接受,因為跟他們的直覺相左,
但這在天文攝影裡是存在超過十年的入門級知識了。
這也不是說拍天文的有多厲害,
而是,天文攝影的條件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只動ISO,其它不動。
在光圈部份,大家都知道拍星會盡量用大光圈,不會沒事縮到F8、F11。
所以光圈這變因基本上是不變的。
再來就是曝光時間,如果是拍星景,時間就卡死在最多單張不能超過20或30秒。
如果光圈跟快門都沒什麼更動的空間,那唯一能動的就是ISO。
所以觀察力不太差又勇於嘗試不同ISO的人(而不是網路教學怎麼寫就照作的),
很容易可以發現高ISO容易得到較乾淨的影像。
各位只要懂得控制實驗變因,很容易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除非你用的正好是少數幾台接近ISO-less的相機。
所以,日後各位若面臨進光量嚴重受限的狀況,
記得往高ISO走,因為相機在高ISO時會製造較少的雜訊(但動態範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