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覺得磨練技術的道路上
臨摹喜歡的作品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這使得我看照片時注意的地方和以前漸漸有些不同
對於我認為的好照片
開始試著理解如何「重現」或「模仿」出類似的呈現方式
如果預設不深入討論特殊歷史背景的前提
(例如二戰戰場上拍的、柏林圍牆倒塌瞬間,類似這種無法複製的狀況)
那麼對於一張單純的照片,特別是拍攝者的意圖遠大於紀錄歷史性一刻時
(比如說糖水照這種較不具有「不可複製性」的照片)
請問大家都是如何「拆解」這種照片的「技術含量」呢?
小弟目前大多是從下面這三點來看一張照片:
1)光線的「質」、「量」與「方向」
光線從什麼方向來
光線強弱
自然光、人造光
有無穿透窗戶、窗簾、樹葉間隙
2)景深的運用
拍攝者的意圖
器材先天的限制(片幅、鏡頭光圈)
場景的限制(被攝者到背景的距離)
3)構圖
由拍攝者做出「選擇」,將現場裁切為觀景窗(LCD)上面的樣子。
(但現今普遍運用數位後製,在電腦或手機上做裁切比起底片時代方便得多,
這點似乎不似以前那麼必要在拍攝的瞬間完成了)
因為自覺技術一直沒什麼提升
想在這方面多鑽研一點
在此請問大家看一張照片時還會注意什麼部分呢?
感謝大家的指教。
首先要先找到拍攝者是有意識的在設計你說的元素的照片
作者:
BIGP (ツンデレ大好!)
2017-05-19 11:44:00就是拍攝者的思維阿
作者:
Annex (安妮)
2017-05-19 11:58:00"想法" 你想傳遞甚麼訊息
故事、意境,以前看過一張照片,一個全身賽車服騎士和帥氣的賽車塗裝機車,在一個鄉下沒招牌機車店修車,這騎士一個人在看店內一輛古董機車,附近一群穿著破爛的小朋友圍著這騎士的機車好奇的摸著
作者:
lvlvlv2g (可悲生活的落魄人生)
2017-05-19 14:59:00試著用眼睛看出一張照片裡面包含多少“技巧”卡關的時候,放下相機吧,一個月後重拾,拍的味道會不同,修的照片也會不同不然你也可以跟某篇一樣去上課,收穫見仁見智
作者:
aa08175 (Q小賢)
2017-05-19 15:25:00我是覺得拍出自己想呈現的樣子就很好了,不一定要在照片裡硬加上什麼故事想法,就像今年Sony大賞那張~ 美麗壯觀有氣勢,就是單純的美 (個人想法)
作者:
infoto (Still Live)
2017-05-19 15:28:00攝影評論學,先把這本看完,答案就清楚了
何況現在後製技術那麼發達 你提的三點都是可以PS人工”做”出來的 與其在意技術成分不如多去想想照片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當然這也要看照片種類啦 例如風景照你要硬塞什麼故事在裡頭也有點難
作者: ka22 (kikiroro) 2017-05-20 19:35:00
多看書 瀏覽網站 攝影講座
作者:
ds1441 (wildfire)
2017-05-20 20:15:00這個討論不覺得好笑嗎,花時間去研究作品背後的思維,所以換過來說是對於作者本身的興趣遠大於對作品的興趣,最後不又回歸到要看作者名氣,其實你們什麼都不用忙,反正就多拍,有主題的拍,然後自費佈展,參加藝術活動露臉宣傳久了你就在圈子裡有名字了
作者:
tacogary (打輸不發脾氣就娶妳)
2017-05-20 22:18:00形式與內容,你提到的三點大多都還是形式的部分。雖然你說要拆解的是技術方面,但有些技術是內化後的心法最簡單來說,一個事件的變化持續了十秒,但這過程很可能會出現十張(甚至更多)不同意義的照片。要在哪一個瞬間按下快門,你可以說是技術,但也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