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errinatice: 基本上直接買Sony感光元件然後用上面的對焦點就可以 05/01 14:28
: → ferrinatice: 解決對焦不佳的問題了.......吧? 05/01 14:28
: 推 chairman129: nikon1就有做相位對焦點了 這點應該是還好 05/01 14:32
: 推 XristianBale: 我覺得重點在對焦演算法 因為F鏡跟FE鏡驅動協定必然 05/01 14:34
: → XristianBale: 不同 這也是尼康難以轉接的原因 05/01 14:34
: 推 kblover: 先不論對焦馬達好了 我看不懂樓上想表達什麼 05/01 14:45
: → kblover: sensor上會吐出PD資料交給ISP做計算 然後得到推送距離後 05/01 14:46
: → kblover: 再把data丟給鏡頭馬達推動鏡片移動到達合焦 05/01 14:46
: → kblover: 這裡跟驅動協定有什麼關聯? 05/01 14:47
: → kblover: 鏡頭只需要很單純的收到需要推多遠 這樣就可以了 05/01 14:47
: → kblover: 當然以上只是很簡單的架構不包含細節 05/01 14:47
: → kblover: 我自己覺得這跟F和FE環只是沒做互通而已轉換資料而已 05/01 14:49
: → kblover: 這應該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問題而已 05/01 14:50
: → kblover: 喔我補充一下 高級的sensor應該可以自動把PD資料算好直 05/01 14:50
: → kblover: 接兔給ISP要推多遠 ISP不用做計算 剛剛想到的XD 05/01 14:50
: 推 kblover: 既然Nikon是要做自家鏡頭的轉接環 假設f轉z吧 05/01 15:01
: → kblover: 中間全部的資料跟協定都是自己的 又不是轉FE是別家 05/01 15:01
: → kblover: 這中間不應該有你說的協定問題 05/01 15:01
: → xiemark: 鏡頭上會有Id code,機身才知道是那顆鏡頭接上來,再查找 05/01 15:14
: → xiemark: 這鏡身馬達的lookup table,才知道如何去驅動。 05/01 15:14
: → xiemark: 鏡頭馬達有大有小、有超音波、直流、步進等,每一顆馬達 05/01 15:16
: → xiemark: 的加減速表都不一樣。 05/01 15:16
: 推 nickname1o1: DL1850不賣可惜,市面上沒有相同定位產品 05/01 15:17
: 推 kblover: 我是針對協定這件事情而已 Z轉F都是N家自己的東西 05/01 15:25
: → kblover: 跟F轉FE不同 不應該有所謂的協定問題~ 05/01 15:25
這裡我回應一下我所理解的 on sensor對焦
分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將感光元件的相位/對比資訊 給CPU計算 (抱歉我不清楚ISP是啥)
第二個層面處理器轉去控制鏡頭
先講第一個層面:
相位對焦原理可以看這篇
http://allincamera.github.io/post/pdaf/
總之他是用點光源的相位差做"互相關"
也就是文中的迴旋積分數學式
得到"互相關"數值後再去查表得到鏡頭應該移動的距離
對比對焦可以看這篇
https://wenku.baidu.com/view/96d9d7365727a5e9856a619a.html
文中提到兩個方法: 區域面積內
1.取標準差最大值
2.取灰度平方(能量)的梯度找最小值
由於對比對焦是取峰值所以會有過頭的問題
所以需要疊代(iteration)計算
這一定是比相位對焦慢所以先不討論
即便是相位對焦
因為實際對焦的是一個"區域" 並非單點
而且還有明暗度的問題
所以需要有演算法去做近似計算
可以看到第一個連結還加入"信賴值"這個參數
這個信賴值想必是原始資料經過數值方法得到的結果
既然是模糊計算 一定會有誤差
有誤差就需要修正
要修正就需要疊代
如果僅是靜態AF-S的方式 以上問題可能還不大
但如果是AF-C 動態追焦
中間需要的計算就更複雜了
好比一般客機是穩定飛行
但戰鬥機是不穩定飛行 需要更強大的即時計算
所以推文才說拚的是演算法
即便使用同一個CMOS提供相同資訊
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會不同
除非Sony也把他們的演算法提供給其他廠商
第二個層面是鏡頭的控制
其實我不清楚鏡頭是否僅僅需要接受距離資訊
然後負責拉遠拉近就好
如果只是這樣那應該不會有
比如說同一支鏡頭同一個機身
使用不同轉接環對焦效能不同的差別
例如sigma鏡頭或EF鏡頭 用MC-11 或metabones
對焦效能就是有差異
https://read01.com/zh-tw/g67N7P.html#.WuiJ6IiFPIU
這篇也有提到
"尼康鏡頭的工作原理與其他鏡頭有所差異,
從而導致電子轉接層面還有一些技術問題難以解決"
我猜測的是在第一層面的相位對焦計算
鏡頭也必須提供某些資訊去疊代
再者 不同鏡頭的馬達需要不同的控制方式 例如步進 超聲波等
也許也需要疊代或者hand-shaking等
不僅僅是告訴鏡頭距離而已
以上兩點綜合就是我推文講的"驅動協定"不同
因為在推文想偷懶
的確是用詞不當造成的歧義在此致歉
因為如果僅是電子protocol轉換那其實超簡單可以任意轉換
最怕是說nikon既有的鏡頭沒辦法在相位對焦/追焦的疊代計算中
提供需要的資訊
所以才會有用comlite轉接後效能不佳的現象
或者NHK訪問中 nikon社長提到F鏡轉接Z-mount效能打折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