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不才,想嘗試解釋一下「FF為何比APSC更能表現層次感與立體感」
若有講錯,請各位前輩指點
先說
照片本身是一個2D的東西,分不出前後,立體
能讓人們感受「較3D立體」不外乎
1. 光線方向產生的層次,讓人感受照片內各個物體的相對位置
2. 大光圈淺(錢)景深,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淺,人也可以分得出遠近
但以上方式,一定要搭配好的構圖方式
要拍出前中後
1. 讓光線能夠由外而內,再延伸到某一個地方,讓物體陰影具有方向性
2. 淺景深,要帶到前景,從遠拍到近,讓景深,由景深外,延伸到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光線方向就不先談了,因為FF, APSC都可以表現
但是光圈就有差了
有人會說,淺景深,是光學性質,光圈大小在FF, APSC都一樣啊,怎麼會有差
但差異在「視角」
同樣一顆 35 f/1.4的鏡頭,APSC要拍跟FF「主體大小一模一樣」的構圖,
拍攝者拿APSC勢必要比拿FF站得離主體更遠
各位也知道,當拍攝者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深
所以用同樣的35 f/1.4 ,在一模一樣構圖的照片,APSC拍的景深會比FF深
在「一模一樣」構圖的前提下,APSC要擁有跟FF一樣景深範圍
光圈勢必要更大, 例如 35 f/0.95 或更大
或是拿APSC要站在與FF拍攝者一樣的位置拍主體
那焦段勢必更廣 ex: 24mm 24 x 1.5 = 36
但拍攝者距離主體一樣,24 f/1.4景深會比 35 f/1.4深
所以APSC 要拿比24 f/1.4 還要更大光圈的鏡頭,景深才會跟FF一樣淺
景深越淺,越容易表現出 「由景深外,延伸到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因為景深範圍太小了
反之,若沒有好的光線,好的構圖,
景深深的照片,讓人感受不到照片內物體前後相對位置。
綜合以上
在呈現立體感,FF比APSC容易
但是好的照片可以搭配光影層次變化,這方面APSC與FF應該是沒差別的
修正:
將前述的「一模一樣」的構圖改成「主體大小一模一樣」的構圖
因為拍攝者距離被攝主體不一樣,裁切成APSC,那透視感就會不一樣
※ 引述《BigShotBob (BigShotBob)》之銘言:
: 小弟近來入手APSC片幅相機
: 在跟一些拿全幅的朋友聊過一下全幅跟APSC片幅的差距之後
: 有很多點都搞不太清楚
: 想問看看版友能不能幫我解答
: 主要是三個詞
: 通透感(空氣感) 立體感 跟層次感
: 朋友們說這三種感是APSC片幅輸全幅的大因素
: 我不是很理解 滿疑惑的
: 層次感我應該懂 就是背景虛化能力
: 同樣光圈下焦段下 全幅的背景虛化能力高於APSC
: 進而增加整個畫面的層次感
: 立體感跟跟全幅有什麼關係呢?
: 立體感不是跟光影有關嗎?
: 光影處理應該跟片幅沒什麼關係吧
: 還是說是因為全幅寬容度較高
: 後期處理比較容易拉高拉高對比?
: 最後是通透感或稱空氣感
: 這好抽象 是說畫面乾淨銳利嗎?
: 主要強調的是雜訊處理嗎?全幅畫面因為片幅大比較乾淨
: 這在白天光線足的情況下應該影響很少吧
: 還是是說銳利度高?因為全幅鏡頭比較銳利?
: 還請各位版友跟我解惑一下!
: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