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解釋」本身就把太多東西混著講了。
※ 引述《stuartfamily (life is art)》之銘言:
: 應原PO要求將推文整理成文章,以下為個人的經驗和淺見,還請各位先進指正:
: 一.解釋:
: 1.通透:指能還原現場光線的解析能力, 除大進光量也需克服耀光色散鬼影干擾
: 以反映出光線在直射,折射,繞射,穿透時所展現出的不同光線細節的表現.
要說「還原現場光線的解析能力」,不如把問題分成鏡頭的成像性能以及
Sensor的轉換效率及品質(如果我們不論後處理的話)。
: 2.層次:表現畫面中物體距離遠近以及顏色變化或由深至淺的細節色彩表現能力.
: 例如白就會有淺白,米白,灰白等等由淺到深的細節差異而不是一片死白.
遠近距離,用壓縮效果解釋會更明確。至於顏色深淺變化,用色彩飽和度來看會比較好。
: 3.立體:表現光線強弱差異細節的能力,就像用鉛筆素描以黑色的深淺描繪出物體
: 的明暗分佈,並透過明暗效果在2D的平面圖或照片上營造出3D的立體效果.
表現光線強強,除了進光量的大小外,sensor的動範圍也是關鍵因素。
: 二.分析:
: 1.原理:通透/層次/立體都是光線透過鏡頭收集光線然後透過感光元件接收轉換
: 光線成為數位資訊.所以鏡頭解像力和感光元件接收能力都是非常重要.
: 2.鏡頭:在通透及立體感主要是光線解析能力,所以鏡頭的影響會大於感光元件大小.
: 3.感光:在層次表現上感光元件的影響略大於鏡頭.(取決於感光元件的寬容度)
: 4.片幅:物理上越大片幅可容納畫數值越高,同畫數條件下受到電子雜訊干擾越少.
: 理論上片幅越大寬容度會越高,但片幅只是影響寬容度高低的原因之一.
: 大片幅的好處是在更高的可用iso,更淺景深,可裁切及後製的細節更多.
: 三.結論:
: 1.對通透/層次/立體感的影響:鏡頭品質>感光元件(寬容度>>片輻大小)
: 2.總結:你朋友說的通透/層次/立體感和是否升級全片幅並無直接的關係.
: 3.建議:升級鏡頭會比較容易達到你朋友形容的通透/層次/立體感的效果.
這三個名詞本身就沒有明確定義,也沒有人用來評估一個相機系統的好壞。
或許可以用這三個名詞來評論一張照片作品的好壞,畢竟作品好壞很主觀。
但要拿來評估相機那真的有點雞同鴨講。
我比較同意樓上的說法,層次應該類似色彩色階的概念.例外通常我們覺得通透的照片,現場的光源都比較充足,甚至到光源混亂的狀況,所以鏡頭在抗耀光,色散,鬼影的能力也相對重要,所以說鏡頭的影響會大於感光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