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上一篇文章的結論並不能讓人滿意,包括我自己,這兩天
再閱讀了些資料,以下是已知的事實,也許能讓「使用放射性元素的鏡頭」
的討論,再接近一些真實。
我閱讀了以下資料:
https://reurl.cc/9m2b8 (經google翻譯成英文)
文中提到kodak使用氧化釷作為光學玻璃原料的演進
臺灣輻射防護史話,翁寶山編著,2013年第1版
網路wiki關於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等的性質描述
結論是:
1.放射性元素及其性質的相關研究在1890年代後X-ray到鐳元素發現才開始,
1930年代時,當時的kodak研發人員製作光學玻璃時加入氧化釷,雖當時它是
已知放射性材料(釷比鈾的蘊藏量多3倍而且分布廣泛),但1930年代對稀土元素
(鑭系元素)的瞭解有限,而且添加過多氧化鑭對玻璃結構有不良影響,再加上
使用氧化釷的放射危害問題也要到1950年代後(居里夫人1934年死於輻射病變
,1940年開始原子彈研究,1950年代後才開始發展輻射防護標準)受到重視
,當年使用放射性元素製造的鏡頭,我認為並不是刻意拿來用的,
而是當年也只有這種材料可用,後來材料科學的演進加上國際管制標準嚴格化後,
逐漸被稀土材料取代。
2.1955年的kodak研發人員已經不再使用含有氧化釷的玻璃製造鏡頭,而大量採用
氧化鑭,至今鑭是重要的光學玻璃材料。
3.現在鑭系金屬(元素表57-71號)仍是各種光學、化學及電子業重要材料之一,
它們的輻射強度比受管制的放射性元素(如釷)來得低(很多),一般防護建議是
工業製造時需避免大量濃縮時的人體吸入,使用這些材料製作的光學鏡頭產品,
我認為不用擔心太多。
4.最後,這些「老鏡頭」有什麼味道,而什麼味道才叫做好的問題,留給狂熱
的愛好者自由發揮吧,常發現到這些評論要不東抄西抄,最後變成二手買賣
的銷售話術,不然變成貼照片互相吹捧的活動,那是攝影圈子(如果有的話)的
光譜之一,我只知道自己不屬於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