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熱,實在不太想出門,也有點倦怠,有點不知道要拍麼。
既然遇見了低潮,那就多看幾本書充實自己。
分享最近在看的一本書Roberto Valenzuela的《拍出絕世光線:攝影師的完美用光技巧解
密》(Picture Perfect Lighting: An Innovative Lighting System for Photographin
g People,以下都簡稱『光線』)
https://imgur.com/xf7HkEZ
《光線》是大陸那邊的翻譯,台灣有出《超完美人像Pose指南為攝影師與模特兒而寫的擺
姿藝術練習範本》和《攝影師之框: 頂尖攝影師的19堂課》,不過我翻了博客來和金石堂
,卻沒有找到『光線』的繁體版。
Roberto Valenzuela是世界知名的婚紗攝影師,同時也是有名的攝影教學者。他的書籍對
我來說非常有親切感--因為有邏輯性、理論性,而且深入淺出,即使基礎底子不大好也
可以經過思考而進步。
我想有一些朋友可能有和我一樣的經驗。曾經買了一本書,教導如何用光,說著「我想要
這樣的感覺」「我覺得這樣很好」等等,但到了實地拍攝又卻又有點不知所措。
當然並不是說書不好,這些都是經驗的分享、經驗的傳承,但是對於一個濛濛無知的新手
來說,如何發現、探索這樣的「感覺很好」?在其後面似乎有更深的理由去探究。
我一直認為『系統性學習』是學習新知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市面上不乏很多教學書籍,但
是在系統性講解上面,扎實性似乎又不太夠。
然而Roberto的《光線》就是這樣一本『系統性學習』的書籍。
在當中他當然會說「我想要這樣的感覺」,但他會講解為了達到這樣的感覺,現場的光是
怎麼樣的布局,並且透過理論式的分析,一步步讓人去理解。
同時,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光的五大理論開始學起,並且透過十大分析理論理解光,
然後之後透過大量的實例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運用,一開始先從自然與環境光開始,然後到
後來學習閃燈運用。
類似的著作如Michael Freema,也是以這種邏輯思考的方式學習。如果有空我也推薦Mich
ael Freema的《攝影師之眼、之心、之魂》三部曲以及《讓光線主導一切》。
必須先說《光線》一書我只詳讀了三分之一,後面部分則是很快地讀過而已。不過在這邊
就簡單分享一下心得。
另外考慮到版權與作者因素,內容只會簡單提及,真正精華的地方我認為是在分析的部分
,但詳細的分析過程就不談及。
在理論階段,Roberto將光的特性分成五點,想要學習控光,就必須掌握這五大特性。
書中用很詳盡的圖片實例舉例在這裡直接條列式重點:
一、「光的角度」:入射角=反射角
二、「平方反比定律」:越近光越強,但是光的衰減程度很快(硬光);越遠光越弱,光
的衰減程度不明顯(軟光)
三、「相對大小原則」:光源對於被攝體的大小會影響光的質感
四、「顏色特性」:光不是一成不變的顏色,會因為環境、材質等因素受到「染色」
五、「離散特性」:光雖然是直線前進,但受到物體表面材質影響,反射角度會有改變
於後,理解了光的基礎特性後,Roberto將場景分析總結了十大分析基礎:
一、「光的來源與方向」
二、「平整表面」:場景中是否有平整表面,良好的平整表面可以成為天然的反射素材
三、「背景」:背景是雜亂無章?光線毫無生氣?好的作品就必須思考到背景配置,即便
已經虛化了也是如此
四、「環境光與修飾物」:環境其實常常影響著光線,例如大草皮上,太陽光經過草地反
射,光線也會染上綠色。極端地說如果在火山岩漿口拍攝,那麼光也會染上紅通通的火焰
色。
五、「地面特徵」:地面是粗糙不平?顏色是黑色灰色還是白色?如果光打在黑色柏油上
,黑色會吸收光線,反射自然會變少;反之白色較平滑的地板卻是天然的反射板。
六、「地面或牆上陰影」:這裡的翻譯我覺得不好。
我認為比較精準的說法應該是「地面或牆上陰影的狀態」,陰影的狀態如果是影的黑和光
的白呈現明顯反差,則代表環境光較缺乏;反之影黑和光亮的交界模糊,則代表環境中充
滿填充光源。這種填充光對Roberto別具魅力。
七、「陰影中的純淨光」:在陰影中有時候可以看見亮度很高的光源(例如樹蔭下),這
樣的強光也是非常有用且富饒趣味的光源。
八、「連通室外的開放結構」:拍攝地點是否有屋簷?或是三面牆然後有一個開口的對外
連結通道?如果有,那麼光可能可以從垂直光源變成水平光源。
九、「光比差」:環境中是否有強烈的光比差環境?如果有,那麼這樣的光比差有助於背
景分離?或是會影響攝影主題?
十、「光的參考點」:作者舉夕陽的海灘為例,光線呈現的氛圍是橘黃色,攝影新人卻硬
要用閃光白燈打光,這樣會顯得很假。最起碼要裝上橘色濾鏡以符合光的色溫
*[m我覺得「光的參考點」的翻譯有點不太準確,說成「現場光的氛圍」可能好一點。(吧)
理解了光的五大特性與環境的十大分析點後,於後Roberto列舉了許多例子,都是圍繞在
這些點上做討論。
很意外的事情是:好的環境其實不難找。重點是有沒有發現它。
書中很多例子,例如只是個不起眼的騎樓在Roberto眼中卻是個絕佳的拍攝地點。
而看了這本書後,早上踩著腳踏車上班時,也看到了幾個「看起來不錯」的場景。
Roberto在書中寫道「不要為場景著迷,要為光著迷!」這點真的深深寫進我的心坎裡。
我自己拍攝經驗只有兩年,也稍微感受到了「光」的魅力,但透過這樣系統化的理解後,
我才更能深深感受到光的美妙之處。
如果說Michael Freema是我攝影的導師,教導我如何系統性地學習構圖、那麼Roberto
Valenzuela則是我攝影的啟發者,教導我如何系統性地學習用光。
當然,因為我看的是簡體版本,書中我不清楚是翻譯缺漏或原文問題,有些用語不是台灣
慣用用語外,還有一些小地方我認為是沒有講解得很好的。
例如說填充光的著墨不太多,有一些例子看了幾次之後才明白他在說什麼。
又或者「太陽依據相對大小原則,它是一個強烈的小光源」這個點我覺得很重要(所以直
接使用太陽光通常都是硬光),但在書中僅只一筆帶過。
不過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寫在最後的雜感。
來到日本後,其實發現專業的攝影書籍真的出版的不多。大部分的書籍都是類似《某某某
日本人教你拍攝的50條法則》或是《風景攝影的必較技巧》類型的書。
歪國人的翻譯著作真的很少很少。雖然有點以偏概全,外國也是滿多類似這種經驗教戰守
則,但是真的如Roberto的「系統式學習」的書籍,真的是稀少且可貴(除了系統性還要
兼顧內容淺顯易懂)。
不可否認,「經驗論」確實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如Joe McNally《熱靴日記》。
但在學習一門知識的初期,比起經驗,扎實的觀念我認為更重要。因為這些觀念懂了就可
以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