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ewsbow (快樂,來自選擇的權利!)
2019-12-22 19:54:41藍綠先放一邊
這兩天中央社一張照片吵得沸沸揚揚
剛剛我在臉書上與跟不認識的網友討ㄅㄧˇ論ㄓㄢˋ
我說攝影可能只是想呈現人潮延伸了好幾條路口
才會用壓縮感的方式呈現
卻被嘴了一句”動手腳增加密度”
哈囉?
大家認同壓縮感=動手腳嗎?
如果換做各位會怎麼拍這種連綿不絕的感覺啊?
作者:
MALAMO (公安大隊長郝精忠)
2019-12-22 19:57:00身為一個長焦拍景的愛好者 其實也常被嘴假假的 這新聞真的是門外漢才會質疑
作者:
chuck5669 (better life)
2019-12-22 19:58:00幹嘛跟只拿手機auto拍照的人較真?
作者:
klub (shipwreck)
2019-12-22 20:00:00同上 跟門外漢爭什麼 他自己缺乏常識怪我們囉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9-12-22 20:03:00表特也一堆人看到廣角拍女生把腿拍的比較長,然後在那邊噓P圖zzZ
作者:
fosa (阿盛)
2019-12-22 20:13:00對於不懂的人笑笑就好,看心情要不要解釋,就算解釋也不用期待對方聽懂,另一種會讓人覺得PS的就是巨大的太陽或月亮背景
作者:
tchialen (艾媽 挖愛哩)
2019-12-22 20:39:00政治口水
作者:
eyeworm (上邪)
2019-12-22 20:41:00不認為這叫動手腳,如果解釋了還是不接受,那就不用講啦
這跟台北橋機車或日本超陡橋一樣,也算強調手法只能說是取巧的表現,用動手腳也不至於
作者:
PsMonkey (痞子軍團團長)
2019-12-22 21:00:00那 P 圖不就? XD
不能說動手腳啦 但是拍起來更有密集感 感覺人更多 實際人數不能拿這張討論啦 就好像有人拿棒球轉播畫面跟你討論投手丘到本壘板的距離很近一樣
不同意,用超廣角拍也能拍的很鬆啊!況且那條路本來路牌就很密,只是一個技巧而已,變密人頭又不會變多
作者:
andy3020 (:+:One PEACE:+:)
2019-12-22 21:20:00解釋了原理又不相信你是叫不醒的,這個社會這種人多了去
爭論這個 很無聊耶 就是物距增加的效果所以 是動手腳沒錯啊
就只是政治口水而已,如果要求「寫實」,那麼以後記者的標準配備一律50mm或35mm,只准平拍水平角度
作者:
jack8587 (james)
2019-12-22 21:42:00白痴一堆,這叫動手腳,那所有相機拍的畫面也可以叫動手腳,不然先找一臺0變形0色散動態範圍跟人眼一樣的相機出來
作者:
kslxd (置底震怒放火路人某K)
2019-12-22 22:01:00跟智O討論那麼多沒有意義啦
作者:
darktt (小朱)
2019-12-22 22:16:00如果是故意在人多的場合用廣角拍創造人少的假象;人少的場合用長焦拍創造人多的假象,那麼這個行為就是作假
作者:
whe84311 (Rainsa)
2019-12-22 22:16:00跟那些人浪費時間像是想血把吸血鬼淹死
這跟質疑登月照片為什麼沒有拍到星星一樣不懂的就是不懂 對方也不願意去懂啦
作者:
seou (~課長~)
2019-12-22 23:24:00人的眼睛很好欺騙 媒體也只是利用這點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作者: tim108108 2019-12-23 01:50:00
用衛星拍好了,然後再用演算法算通量
作者:
visa829 (Visa)
2019-12-23 07:32:00長焦壓縮感確實可以達到讓人群看起來更密集的感覺,至於要怎麼解讀這拍攝手法就隨人了
這就是為什麼紀實攝影多在 35mm 系統上用 35~50焦段的原因。新聞是要傳達現場見聞,長焦的透視會讓閱覽者產生不同於現場見聞的認知。不攝影的人不懂德這種透視上的不同很正常,至於新聞照片用長焦....我不知道是因為有執行上的困難,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是後者,只能說這種新聞報導的態度已經很不傳統,很不教科書了。不過這不也就是新聞界的現實?
這跟"規定"沒有關係,和新聞人對自己的定位和自我要求有關。新聞究竟是傳達記者想傳達的訊息,還是代替閱聽人的耳目。傳統的新聞、紀實訓練是要求你:沒有自己的意見和詮釋。為了前面的目的,你就會盡量避免使用會影響閱聽者認知的手法。那新聞人如果自己要改變這種傳統的行業倫理和自我要求,當然也可以。就只是我前面說的:和老派的、教科書式的訓練不一樣了。我再講直白一點:傳統的新聞攝影會怎麼看長焦鏡頭,取決於你是為了拍到事件,還是為了營造效果。現代的新聞媒體可能覺得:沒有效果你也要製造效果。
作者:
allanex (大孟)
2019-12-23 11:40:00這麼愛嘴長焦怎麼不嘴坦克人,拿35mm走到坦克前拍照啊
把人少拍成人多 在攝影上是技巧 在紀實上就有問題了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19-12-23 11:44:00人多拍起來很多就沒問題啦
把我的話再讀一遍:坦克人有靠近的困難,為了拍下事件選擇長焦,他不是為了營造甚麼壓縮感。另外和人多人少沒關係,記者的目的就是"記",人多人
新聞紀實重點不在焦段技巧 而是在有沒有企圖造成誤導
少之類的問題留給閱聽人判斷。當然,現實上從來沒有那麼"理想性"的新聞媒體;但也歷史上也沒有像現在這麼背棄理想的新聞媒體。
長焦壓縮距離感對攝影人是常識,對不接觸攝影的人不是。以攝影技巧表達出非正常肉眼 所見的觀感本身就是一種誘導手段,被不樂於受誘導的人稱為「動手腳」也無可厚非,畢竟新聞照片不會註明照片的焦段,也不是所有人都瞭解不同焦段鏡頭塑造出的不同視覺效果。
作者: cc3937 (cc3937) 2019-12-23 12:01:00
我覺得問題在於覺得「動手腳」的人主觀意識是反對那張照片紀錄的活動,如果是自己支持的活動,會覺得拍得很好對事件有既定印象的人會主動挑選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照片 對於不符合的會提出質疑也許記者在現場覺得人很多 所以想表現人很多就選了長鏡頭你要他用35-50去表現人很多 可能記者覺得不好呈現
我覺得算耶...可以某種程度上誤導觀眾,ncc是不是該要求新聞照片都應使用標準焦段
共產黨嗎?甚麼都要國家要求。這種事就是新聞媒體的自我期許,你不自重就是大家把新聞當笑話看,大家看完笑話覺得無所謂,那就是社會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方向。禁止狗吃屎太愚蠢了。
作者:
r0ck123 (r0ck)
2019-12-23 12:21:00如果拍攝的人明顯特寫人多的地方要表現人很多
作者:
finster (Falcon)
2019-12-23 12:36:00一個壓縮 各自解讀XDDDD
新聞紀實真的和拍好看的美照不一樣真的有必要營造連綿不絕的畫面效果嗎?
拋開對活動的立場,你認為新聞攝影應該是要呈現出最接近不在現場者肉眼所見的畫面,還是你想看到的畫面,還是攝影者想讓你看到的畫面。因新聞攝影認知的不同,對中央社這張照片就會有不同的評判,而非有無使用攝影技巧問題。
作者:
ts21020 (希爾丹)
2019-12-23 13:14:00空拍機算不算現場者肉眼所見的畫面?廣角鏡算不算?運動攝影用的長焦算不算? 還是再要分場地來看?
作者: cc3937 (cc3937) 2019-12-23 13:35:00
同意樓上 焦段不是重點 而是你接不接受 喜不喜歡攝影者呈現的方式
對新聞的期待。現實是這個年代無論新聞從業員或閱聽市場的品味都已經脫離傳統思維了。新聞媒體不復過去
在討論有沒有動手腳沒在討論新聞價值啊,不然大大現場去拍幾張來講講新聞價值好了
訊息傳播上的壟斷地位,而大眾對其客觀中立也沒有過去那麼大的期待。
新聞P圖不需要討論 絕對被噓到爆 除非是為了保護打碼
70mm拍起來一樣人山人海,在這個場景並不會改變事實
作者:
bikevts (魯魯魯魯魯)
2019-12-23 14:11:00十個人用500mm與50mm拍都還是十個人啊
作者:
bikevts (魯魯魯魯魯)
2019-12-23 14:12:00反而廣角才更顯人多
在攝影器材這麼普及的現在有必要營造什麼意念嗎,還是只有中央社獨家
這就是我說現代對新聞的要求已經不那麼嚴肅。新聞已經不再是壟斷的訊息供應者,反過來他們還常常得當社群媒體的下游。至於營造的任何效果說穿了和其他媒體一樣,都只是為了爭取眼球而已。
作者:
prtscn (列印畫面)
2019-12-23 21:14:00結論 含粉真的很智障
不要跟寒粉認真,他們的邏輯就跟那個導一樣,寒式邏輯
作者:
wak (默艾)
2019-12-24 03:46:00推文講得真是很會自己畫靶。好像以前記者一定沒立場,現在記者全都立場滿滿。自己切出兩個論點之後,專心批判長焦拍新聞就是別有用心要用這種邏輯的話,35mm來拍記者會一定很有趣,找不到重點只要不是大光圈糊成一團那種照片,要怎麼表達紀實都可以
推文是最理想的新聞,但事實上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立場和不同的呈現方式,尤其這種活動範圍那麼大,就算用50mm找對地方拍還是可以拍出超多人跟超少人的畫面,網路世代多看幾家新聞、空拍畫面,又不是只有這張照片
就說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刻達到理想,但也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離理想那麼遠。這並非只有臺灣,是全世界的新聞媒體皆然。所以說那些教科書上的新聞倫理,大約已經過時不足以描繪當代的秩序。當代所有的訊息都是零碎、片段從不同的角落蒐集拼湊而成。決定這些訊息權重的是個體的判斷力。
關於樓上貼的普立茲獎攝影作品,照普立茲獎網頁所列,一共16張照片,從下載圖片的exif看,所有照片用的都是35mm,在一般認為的35-50mm焦段範圍內。
至於兼聽是否能明,這事或許社會需要一點時間去摸索回過頭來:傳統的紀實攝影,他的動機就不帶創作。說白了就是擋案照片,現代有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拍的無聊東西。它的重點只有兩個,怎麼拍到,怎麼拍清楚..至於怎麼呈現這種事.....這就像護照上的照片本來就沒有要你考慮"如何呈現";那不是創作,但難免有人會在拍攝時帶上創作的意圖。
如果我是記者不想擁擠並且手邊有器材的話也這樣拍阿甚至看還過一些記者會特別去構建築結構的圖(大巨蛋我覺得那是一種現代器材資源豐富下的自由跟刻意營造或是立場或許有關,但並非罪惡
作者:
Jcat (大貓)
2019-12-24 13:34:00堂堂中央社用這照片真的不適合,給自由時報刊出問題就不大
作者:
ahaw99 (限速100)
2019-12-24 17:07:00把連續光譜轉成0跟1就是動手腳 選我正姊
作者:
rgbff ( ̄▽ ̄)
2019-12-24 17:26:00想到那個鴿子怎麼這麼大的笑話XDD
作者:
wak (默艾)
2019-12-24 20:53:00故意表現得不帶立場不也是一種立場。文字遊戲而已。
這在講甚麼話?如果說我不帶立場,這裡的"立場"內涵指涉偏向、傾向,否則就會成為難以成立的字指悖論。如果你的"立場"指的是廣域的位置,那話就應該說成:我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就是我的立場。那種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或甚麼我的立場就是沒有立場都是語言邏輯混亂的鬼話。
我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如果說沒有立場,這裡的立場指的就是價值傾向。好比中立國,他可以說我對你們的爭執不持立場,也可以說我的立場就是中間,兩不相助。前一句的立場和後一句的立場內涵不同,但兩個句子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傳統,我再強調一次"傳統",因為傳統是可以改變的;新聞倫理對記者的要求和訓練是不帶感情地幫閱聽者搜羅現場資料。所以記者不應該有"我覺得"這種念頭,這就像員工報告的時候老闆會告訴你我只問你數據,沒有問你的想法一樣。當然這種要求很不人性,人又不是機器,再怎麼敬業都會有個人的價值色彩。律師有,軍人有,記者當然也會有。所以這種謹守中立和人性的價值判斷之間,就會有一個小小的,可容忍的模糊地帶
作者: Bozhi (志) 2019-12-25 07:48:00
之前飛機的也是啊
構圖取景和焦段選擇多少會造成失真.明明不特別的景,攝影人也能拍得很美.攝影的取景構圖本質是一種藝術創作.但藝術創作是否適合新聞紀錄就難說.這也許是紀錄片拍攝手法很直白的原因,但聳動標題和照片能吸引讀者的目光,新聞記者也希望能拍出有話題性的照片,但一般民眾不見得了解長焦的壓縮感.造成誤會不意外,只是選舉被刻意放大.在人已經很多的遊行場景,是否還需要用長焦壓縮手法錦上添花就見人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