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1234a123499 (alah)》之銘言:
: 口徑是24000mm
: 最好奇當然是感光元件大小
: 三十年前國家級感光元件會是多大
: 一般全幅感光元件是35mm,哈伯會是100mm?350mm?1000mm?
: 有人能解惑嘛?查不到資料
哈伯上的相機跟其他模組有幾次更新。
相機的話是WFPC -> WFPC2 -> WFC3
WFPC的原件規格 800x800x15um
https://reurl.cc/l006kq
https://reurl.cc/MZZEAk
https://reurl.cc/0DDNxb 三吋晶圓上的樣子
數量是4+4共八顆。
WFPC2 800x800x15um
https://reurl.cc/jqq0ly
數量是3+1顆
WFC3 2顆 2048x4096x15um UV/Optical channel CCD
1顆 1024x1024 IR detector
兩顆併起來4Kx4K陣列約6x6公分,兩顆中間間隔約31畫素。
https://reurl.cc/xggqRE
https://reurl.cc/WEE2ry
https://reurl.cc/o99GaV
https://reurl.cc/6yy6gd
裡面有個故事,JPL製造了WFC3 CCD的原型,後來被Teledyne
採用BSI背照式的e2V imager取代。
底下是系統的手冊,裡面有詳細的規格。
光圈 焦距 構型都有。
WFPC => https://reurl.cc/qmme4q
WFPC2 => https://www.stsci.edu/hst/instrumentation/legacy/wfpc2
WFC3 => https://www.stsci.edu/hst/instrumentation/wfc3
可參考底下這美國衛星數位攝影的歷史,有大圖
http://www.digicamhistory.com/Spacecraft%201960s%20and%2070s.html
http://www.digicamhistory.com/Spacecraft%201980s%20and%2090s.html
http://www.digicamhistory.com/Spacecraft%202000%20and%20Beyond.html
這是新的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規格
https://jwst-docs.stsci.edu/near-infrared-camera/
nircam-observing-modes/nircam-imaging
作者:
rx119tw (rx119)
2021-01-21 13:02:00推
ccd跟cmos比有什麼優勢是哈伯目前都還用ccd的原因嗎
作者:
hizuki (ayaka)
2021-01-21 15:57:00CMOS噪聲抑制麻煩成本高吧?
作者:
yuzuki 2021-01-21 16:01:00我記得更久以前還有用底片拍的,底片艙重返地球後再派直升機在空中接住
作者:
PsMonkey (痞子軍團團長)
2021-01-21 16:52:00在... 在空中接住?
作者:
klub (shipwreck)
2021-01-21 18:25:00不要懷疑 衛星的發明比數位相機早太多了早期的間諜衛星都是這樣幹的
我比較好奇航海家一號二號這種是用什麼取像系統? 這種飛行器不可能載底片回來 有看過介紹還是看不懂是什麼原理
作者:
XXXXHAY (四叉稻草)
2021-01-21 20:06:00早年繞月衛星是在機體裡沖洗底片再掃描回傳地球的
我看的猜測也是這樣 但問題來了 既然有辦法掃描沒有辦法直接拍嗎?掃描不也是讀取亮度訊號回傳 這個"讀取亮度"只能用在底片沒辦法用在真實影像?
應該是以前感光訊號處理不夠快 無法有夠快的快門先拍再掃描的話時間則充裕太多了
作者:
glad850 (好難決定)
2021-01-22 00:52:00早期偵察衛星是丟底片回來沖,然後掃描的年代是因為感光CCD剛推出時只有線型掃描的構型,直接拍攝畫面當時還是用光電管vidicon,現在我們講的影像感測器1/1.3或者1吋之類的其實跟ccd或cis尺寸沒有絕對關係,只是依大小比例沿用當時光電管直徑來標示的,最後補推這篇!
作者:
neptunecl (<(  ̄^ ̄)凸︽θ)
2021-01-22 02:20:00CCD比CMOS可以接收偵測更多的紅外線,在天文上紅外光比紫外光重要太多了
作者:
sqr (發查它)
2021-01-23 11:27:00推
作者:
jiayuan (jiayuan)
2021-01-24 13:40:00想知道航海家一號二號怎傳回來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