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輩好~
關於變焦鏡的組合想聽聽諸位的建議!
想先以變焦鏡去適應操作、感受各焦段特色
有所進步後再購入定焦的部分
基於「顏質、預算、不修圖」等條件,踏入了富士的APS-C系列,再考量「握感、螢幕翻轉方式」,機身最終選定為 X-T5
以下是我的拍攝需求,以旅遊拍照為主↓
【獨自國內外旅遊】
建築細節 → 長焦
建築景點全貌 → 廣角/微廣角
【家庭出國自助遊】
80% 人帶景 → 標準焦段
20% 建築/景點全貌 → 廣角/微廣角
目前暫定組合(T為Tamron):
獨自出遊帶2鏡|(10-24或16-80或T17-70) + 70-300
家庭出遊帶1鏡|(16-80或T17-70或18-120)
其中,70-300已確定會購入,用以拍攝建築細節、相撲之類的遠距離觀賞場景、層層山巒的壓縮感
問題情境1(兩鏡):
是否建議直接選擇具16或17端的標準焦段,獨遊或全家出遊皆可用?
*即16-80或T17-70,搭配70-300
在東京鐵塔下俯拍全塔、在十間橋拍晴空塔及其倒影,16似乎就足夠;但要在歐洲拍教堂全貌,16無能為力的機率極高?
問題情境2(三鏡):
獨遊若選擇10-24 + 70-300,家庭出遊時的標準焦段該如何抉擇?
*即16-80或T17-70或18-120三擇一
沒有把家人放大數毛的畫質需求,是否應以焦段泛用性為先決條件,因此18-120≒16-80>T17-70?
延伸問題2-1(三鏡):
若問題情境2的考量合理,對於「人帶景」來說,16端的存在是不是比80~120焦段來的重要許多?
以上問題請教,先謝謝各位前輩的指教~
註1:曾用過Canon的18-55(等效28.8-88),發現拍攝照片中,18mm佔60%、55mm佔15%、其餘25%在23~27左右
註2:文中三支標準焦段鏡頭間的差異與特點,若有誤請不吝指正
16-80 F4
焦段範圍居中、無線性馬達、防抖能讓安全快門慢一兩級
T17-70 F2.8
光圈大一級、發色相對原廠稍偏綠、530g相對重(另外兩支約450g)
18-120 F4
廣角端可能不夠廣、最近對焦距離60cm(拍食物帶人不便)、電動變焦、縱深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