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版 http://pinksea51244.pixnet.net/blog/post/179151702
──不,不只是森內老師而已。
我們全都被附身了。所有相關的人、整所學校,全被附身了。
雪花紛飛的白色聖誕夜,城東第三中學的二年級生柏木卓也,從校舍頂樓無聲無息的,隨
著雪花落下。此為事件的開端。
意外發現屍體的學生、曾經欺負過柏木的不良少年三人組、二年A班的同學、導師、主任
、校長、偵辦案件的警察、記者、柏木卓也的家人,因為墜樓事件,使得柏木卓也的靈魂
的觸角從看不見的方向無限的延伸,順著傳遞的謠言、悲傷的眼淚、懷疑的情緒,反向的
扭鑽進每個人心裡的破洞,搔抓著大家不安的蠢動。
就像被附身了一樣。原本存在感薄弱的柏木卓也,一瞬間侵略了每個人的生活。
從作為短期話題被消費的意義來說,國中生的死與賓士新車是等價的,對於非親非故的諸位
觀眾而言。
從一起被警方和校方定位在「自殺」的墜樓事件開始,宮部用她一貫全面性的手法,自各
個角度的外緣拉起故事的關係線。第一部「事件」的故事著重在背景的描寫,除了透過各
個命案關係人的觀察來建構死者的形象和事件的樣貌之外,在不斷被擴大的細節當中,編
織出人物的性格背景,是往常在宮部式的推理小說中所常見,而在《所羅門的偽證》中更
成熟的展現。
這宛如第一樂章的開頭有著指引後方故事走向的作用。開始的沉寂,只是給予球體向下拍
打的力量,越是平靜,沉默的力量讓謠言反彈的力道逐漸聚集,隨著一封告發信為之爆發
。告發信的出現終結了平靜的前奏,在中場休息前啟動了懸疑的節奏。人性是個常態分佈
,大惡大好的人總是在少數,多數人都是處在既惡既好的中庸。宮部筆下的角色沒有絕對
,才凸顯了故事的真實感。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一切都是發生在一所普通的中學裡面,
彷彿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一段年少歲月。霸凌、嘲笑、小圈圈、自以為是的厭惡,長大以
後好像就會自動消失的煩惱,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卻在自己內心無限膨脹且自以為是的
影響生活周遭。
正處在青春期的國中生,身心發展上都還在青黃不接,既尚未擺脫稚氣,又亟欲成長為大
人的矛盾當中,對成人世界的不解和單純成了情緒最複雜的型態。從樹理細心規畫告發信
,到故事裡描述她按耐不住打聽消息的急躁,暗自竊喜將大人玩弄於鼓掌,卻又粗糙的讓
人不忍直視的手法;這段描寫立體的呈現了國中生交錯在複雜和單純中的不平衡。
上述樹理的行為成了故事變調的起頭,其影響之巨也許是樹理在計劃當時並未料想的,卻
意外以其他途徑達成目的;青少年的不確定性成為了這個故事最主要的底料。在這個希望
能夠與眾不同,纖細心理的時期,他們希望用自己的道理來構築世界,也面臨了世界強壓
在他們頭上的規則。
可是我們一直等一直等,也沒有人要來幫我們解開真相嘛!
當面臨了班上不熟悉的同學的死亡,該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平靜,還是接受同儕間的悲傷氣
氛露骨的表達?希望能帶來正義的復仇,居然是利用同學的死亡和虛假的告發。學校用「
處理」的態度去面對該給的關懷,記者的揭露卻帶來了紛擾。柏木卓也的死從各個面向促使
故事裡的角色去思考何謂「正確」。是正義、是利益、是少數人要求的真相,還是多數人
要求的和平呢?社會從校方的角度、警察的角度、記者的角度來追求不同的正確性,卻多
少都帶著一點瑕疵。
甚麼是教育、甚麼是正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詮釋,故事裡也盡是對比,像是展示給讀者
各個層面的差異,這些該思考的問題在本書中應有盡有,卻無法滿足一個微小的國中生想
要知道的「真相」。片面的正義和造作的回應充斥著,該怎麼樣去不被影響而追求解答竟
然是這個已然被定調的案件所帶起的「開端」。
這厚重的上下兩冊,僅僅是整個故事的起頭。
在費時九年的連載所創作出來的龐大編制中,故事卻服貼的像是自然生長一般,幾乎看不
見現實的時間所壓出的痕跡。等待連載的的讀者,會不會在結束之後回過頭去看的同時,
也驚訝於故事架構的完整?或許本書對於習慣了宮部長篇作品的讀者來說,既親切又新鮮
,讀起來順暢之餘會讓人忽略掉書本的厚重,細節繁複謹慎,卻不會一時不察遺失掉故事
的脈絡,完全不會因為高度期待而失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