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會提到本書的雷,不會提到改編劇的雷)
一開書就很難停下來,
三既遂一未遂的妙齡女子連續殺人案,
兇手原是產學兩棲還有意從政的知名專業人士,
犯案手法兇殘,案發後始終緘默,
卻在自殺前暗示有四個被害人,丟了一個大爆點給社會,
這些元素加在一起真的訊息量太大了,
無怪乎書中主要背景的電視台會死咬著這個案件炒收視率,
作者也真的是很厲害,
案件主體已經這麼聳動了,
還安排了電視台這樣的背景,
讓正在拼上位的女主播來擔當主要的偵探角色,
整個案件其實應該分做上下半場,
上半場三女失蹤+方夢魚被定罪,用回顧方式呈現,
下半場找三女屍體+第四個被害人,則是本書主要情節發展,
因為情節超快節奏推進,文筆也流暢,
很適合一氣呵成的讀完。
不過相對於緊湊的劇情編排,人物刻劃就稍嫌弱了一點,
徐海音身為女主播的那一面還好一些,
比如其實沒那麼喜歡結黨結派、被對手搞過以後大哭一場然後加輩奉還這些。
身為太太、媽媽那一面我覺得有點為了劇情需要而太草率帶過她的情緒反應和選擇了,
甚至到有點不自然的程度,
媽媽把小孩交給認識沒很久又沒熟人可做擔保的人照顧已經蠻扯,
竟然有把小孩關衣櫃的記錄後,還放心讓小孩跟那人繼續獨處,
我覺得根本不可思議,實際上哪有可能發生?!
果然這點也成為最後一案的一塊拼圖,
雖然說這樣案件本身說得通,可是就感覺斧鑿痕跡過重了。
並且被檢警單位認定有罪的那個"兇手"方夢魚,
真的會這樣為了保護元配,而在有不在場證明下默不吭聲坦到底嗎??
真兇周雨潔(和共犯媽媽柳奕君)到底是如何確保方夢魚不會出賣她們,
書中用證據輿論都不利、保護元配、怕其他秘密(不倫、捉刀)被曝光,
我是覺得有點不足、說不過去啦,
像是醫院的不在場證明就很明確阿,
方夢魚抖出一切把周、柳二人至少當共犯抓去關,
豈不更能保護元配並扭轉輿論阿(就算沒有,他家產那麼多讓元配移民也可以吧),
並且周、柳如何料定方會自殺、自殺前一定會流出足夠的線索,
且檢警或媒體會循線做出她們想要的布局,
以便開始下半場包含驗DNA確認親子關係、找出屍體來栽贓元配這些的??
(而且時間點蠻怪的,書中設定方自殺的時間點是方案上訴中,
但卻沒有交代為何方原本保持沉默,突然又要自殺以發聲,
且其實二審要提出甚麼新證據資料也都可以,
自白書也該是給辯護人讓辯護人去找有利證據,
或是常見是比較不懂程序的被告遞會給法官,方直接寄給檢察官很不符實務)
這些細節在順暢閱讀時沒多想,
但閱畢後又覺得以常情和實務來說好像也不是那麼說得通,
看完最主要是驚嘆兇手的惡意真的滿滿,
為了摧毀一個人這麼長時間的布局,
拉多少人去陪葬、自己也犧牲那麼大,都在所不惜,
這得要多大的恨哪?? (我本人可能捲走方夢魚的數億+公司就好了 XDDD)
書中那些"裝置藝術"的名稱,
甚麼"無上的凝望"、"掌心的溫度"、"芬芳的滋養"、"漫長的告別",
則是一個比一個還地獄梗,
畢竟前兩件算是處理屍體的方式,擺完就算了,
第三件是持續性的,相當噁心,
第四件則可以說是犯案手段了,
仔細想一想,
這"第四名被害者"其實本來沒有特定是誰,也未必有特定手段,
如果徐海音沒搶新聞搶成這樣,說不定死的就是莊靜,
或者兇手說是那個被撞死的劉XX(忘了名字),反正都隨她們說,
本作中徐海音可以說是一步一步走向死路,
讀者們(&本書)則是見證了她步向結局的過程。
看其他人心得,
有些人覺得本作結束的倉促,我倒是覺得頗有餘韻,
並且後記阿唐提到"在我的劇本裡,長官是選擇吞下乾電池的方式自殺的",
所以到底整個故事是跟著主播視角的敘事,還是阿唐所預想的劇本呢??
就看讀者怎麼想了吧。
最後,其實這故事本身就蠻緊湊好看的,
不知道為啥賣出IP後改編成劇要大改這麼多,
只剩一個同名角色其他整個都魔改掉了??
雖然改編劇蠻受好評,
但我看完覺得整個偏向社會關懷那一塊,
跟原著單純人性惡意面的展現+點到搶新聞亂像差很多,
原著本身也蠻值得照這劇情翻拍的阿,
希望也有機會可以看到(也許類似電影目擊者那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