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深怕得罪人的朋友,在人與人之間口出善言,口角春風,扮演一帖清涼潤滑劑。但其人很會察言觀色,說話轉彎抹角,有時會老繞著圈而進不了核心。 的確,一個人的談吐,小則可以表達性情心意,大則可以為人窺其言語志量。一言以定江山,是多少人的渴望,多少人的夢! 當然,大部份人如我,對講台、群眾,並沒有那麼大的企圖心。但在自己小小生活圈內,對身邊伴侶、朋友,甚至同事,也會渴望小小吐露:「我有一個夢!有一個想法!」我們多想藉適當地剖露與分享,在對方內心裡,也能定下小小一角的江山。
說話,在我們生活中是那樣地重要,重要到一言可以興邦,亦可以喪邦。人際關係存亡與否,全看一句話說得合宜不合宜。有一牧師曾語重心長地說到:「不管你曾花多少心思幫助一個人,但只要說錯一句話,你便可能永遠得罪了這個人!」 然而,孰能無過?那些在說話各層面中各佔翹楚,各領風騷之人,亦未見能永遠掌握話裡機鋒,永遠的不說錯話。
因此,談「說話」,永遠是一熱門話題。教導「說話藝術」的課,亦永遠為人們趨之若騖,覺得多少可學到多一點「竅門」。因此,談「說話」,永遠是一熱門話題。教導「說話藝術」的課,亦永遠為人們趨之若騖,覺得多少可學到多一點「竅門」。 問題是,「說話」這一門藝術真別有竅門麼?在一次談「說話藝術」講座裡,我請觀眾試列出所觀察到一些講話得體、不得體處。幾番發言,長長一單子列出來,有趣的暴露出聽的人對「說話」並非全無概念,而且對「別人」的缺點還一目瞭然,抓得住要害。那麼,我們只是需要一點的提醒?
曾有人把「說話藝術」簡單定義為能說到真、說到善、說到美。問題是話語一滾到舌尖,吐出,是瞬間即發之事,很難顧得週全。 我就有個張飛式的朋友,快言快語,凡事必吐之而後快。很真!但有時坦白得不但不可愛,反而過於逼人,成為別人耳邊的一根刺。至於那些說話動人,咬文嚼字,死的也可說成活的之人,便有為求美而過於誇張之弊。 至終來說,總是言為心聲吧!每個人個性本質裡,真、善、美早已各有所重,也早已決定說話的藝術。既然個性免不了殘缺,說話亦成為一門殘缺的藝術。要突破,恐唯有藉愛才能幫助自己。
在愛裡,是否一向唯唯諾諾之人,能為對方好處而說出誠實話呢?在愛裡,是否一個只會口吐真言之人,也能用愛把話調和得溫柔些呢?至於那說話動聽,加油添醋之人,可否可在愛裡嚐試「反璞歸真」一番呢?愛,可說是我們「說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起點。 〈聖經〉中有句話說的真好!真藝術!「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一般人談「說話藝術」時,總不外在用字、措詞與表達技巧上強調下工夫。這些其實尚屬於在「金蘋果」上專求製作。但再好的話拋出,要作到擲地有聲,還必須有「銀網子」來兜接,才顯得合宜,也才襯得出意義非凡,價值珍貴。 而「銀網子」的鉤織與鋪陳,總離不了人。 因為說話這事很奇怪,「自說自話」絕對不能算數。上帝崁在人心裡一個「說」的慾望,便是為了我說,你聽,你我可共同進入一層關係,相濡以沬。
若完全不在乎對方,談話便落入一昧地高談闊論,凸顯自己,誰還會想再聽你說呢?好像打球,縱使你球技再好,若緊抓著球不肯放,誰還會想再和你打球呢? 無怪乎著名人際關係權威卡耐基曾說,「不斷談論自己的人,不但沒有說話藝術,還深具得罪人的藝術」。 因此要說之前,對對方的「底」總要先了解一下。通常在一個生人場合中,除了那些害羞怯生之人,總有人會先沈默一陣,靜坐一旁「臥底」,等熟悉了彼此間的「遊戲規則」後,才鬆些口,啟齒發言。
我不認為這是城府深的表現,倒認為這人懂得與人相交,必須先在對方城堡外的護城河裡遊巡一番,等待對方放下門橋的一刻。 也唯有先付出「聽」的代價,才能贏得被聽的權利。 乍聽之下,頗有些弔詭。學說話要先學聽話,說話的最大藝術,便在於先培養「銀網子」的聽話藝術。 但在今天忙碌步調裡,誰還有時間與耐心來臥底傾聽?朋友在古時的定義,是那會為你刎頸捨命之人。今天,對任何肯奉上一雙耳朵,傾聽我一段「肺腑」之言之人,我都會認為你稱得上「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