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總以為「是資源建構了整個世界」
如果世界只剩無窮無盡的資源而無任何意念,
則這種空有資源而無任何意念的世界「將什麼也不是」。
意念是及物動詞,而資源是意念這個及物動詞的受詞,
也就是資源完全由意念所支配,
資源(及物動詞的受詞)必須由意念(及物動詞)賦予「資源相對於人的意義」,
否則資源對於人將不具任何意義,這就等於資源不存在。
本人上述的論證有點像海德格的存在哲學:
所謂的存在性是相對於人(人的意念)而言有關聯,
與人(人的意念)沒有任何關聯的事物就不存在。
Inception(全面啟動)的名言說得好:
A single idea from the human mind can Build Cities.
An idea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Rewrite All The Rules.
一個人類心靈的單獨意念可以建構整個城市,
一個意念可以質變整個世界,
並重寫所有的規則/重構全部存在而有用的概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NqPuozj8
但相對於賦予資源意義的意念而言,
人類語言中的「資源」泛指正面的「正資源」,
對於「反意念」的負資源而言,我們人類的語言並不會以資源總稱之。
最常見的負資源是病痛,意外,人禍,天災等等(唯物的生理面),
以及怯懦,消極,失敗主義,有勇無謀行事衝動,愚昧迷惑,完美主義,
強迫症,(被害)妄想症,恐懼症,多疑症,逃避症候群等等。(唯心的心理面)
唯心的心理面當中約莫一半是負資源,另一半則是正資源,
例如:知恥,謙虛,果敢,觀照內省,(非無用的)認真,道德勇氣,無用之用,
真善美,平實踏實務實,自我實現的勇氣,耐心,長時專注力的時間密度,續航力等等。
至於時間與空間都是相對於意念的「非均質」正資源,
非均質的意思是:
如果執行一個意念別人需要十天才能在質與量上完整執行,
而你只需一天就能在質與量上完整執行這個意念,
所以你的一天其實是一般人的十天,這就是說,你的人生等於是別人十個人生。
換種講法就是,
你十天之內可以完成「十個等價的意念」,別人卻只能完成一個意念,
你一輩子就可以完成別人十輩子肖想能夠完成的夢想而輕鬆寫意,從容自得悠然自在。
也就是說,
度/效率可以倍增你的時間資源,速度/效率可以倍增你一生可完成的夢想。
然而速度/效率本身卻是個主體「操之在己」的概念與意念而非客體的資源,
所以我一直強調速度/效率這個主體意念,比起「客體時間本身的度量」要重要得多。
上述就是廣義資源(包含正資源與負資源)的定義。
如果以「廣義資源的定義」來做重構性思考,
我們將會發現,自己「有用的行為」也是一種「資源」,
例如過往豐富的行為(一般人以經驗稱之)所形成的見多識廣(三折肱而成良醫),在大部分場合均為正資源,
而這種「有用行為的積累」之正資源會以「能力」的外顯形式展現出來。
意念為「個人夢想」所激發所驅策,
就如同「雪橇犬」(意念)與「引領目的地與方向的雪橇主人」(夢想)的關係一樣,
意念不分晝夜全然忠誠地為「個人夢想」服務,
意念(雪橇犬)為「個人夢想」(雪橇主人)所驅策而欣喜不已,
而個人夢想(雪橇主人)則是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慾望。
個別意念與其所組織起來的「系統化意念」都是為了服務「夢想」而存在的,
「意念本身」與「它的系統化」,此兩者均是為了執行「實現夢想」所設計出來的執行方法。
所以,人終其此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為「實現夢想」而活。
夢想驅策了
(1)想要「系統化所有意念」的意念(內省與謀劃的意圖)
(2)「被系統化的個別意念」(抓住精神要領而實際執行謀畫的意圖)
(1)(2)這兩種意念由夢想所驅動驅策,
其中(2)「被系統化的個別意念」
再驅策「系統化/組織化的行為」與「行為模式(例如速度化/效率化)」此兩者,
上述兩者被驅策執行後形成有用的行為,並被大腦積累/記憶/儲存成為「能力」這個最重要的正資源。
「個人的主體意識」這個終極主宰者
就是藉由「意念所驅策的行為」與「正資源」兩者間的正確交互作用,完成人生的終極目的「實現夢想」。
關於意念,
必須特別釐清的觀念是:
具有「操之在己」「自發性」兩屬性的才是意念。(操之在己與自發性是意念的前提)
若有被迫/被影響/被操控/被誘惑/被煽動/被蠱惑因素涵蓋在內的任何意識與意圖,本質都不是意念,
哲學上稱本人上述定義的意念為「自由意志」。
下文要談的是,現今科學所探究的人類世界。
人類世界的組成元素有四個:本夢,意念,行為(或稱行動),資源。
這四個元素存在於四個空間:
資源所在的空間稱為資源空間;
行為(或稱行動)所在的空間稱為行為空間;
意念所在的空間稱為意念空間;
夢想(或稱慾望,夢想是最高境界的慾望),本能,直覺等等均同在一個空間,該空間被稱為本夢空間。
這四個空間並不獨立,四個空間彼此強烈相關,
承第三段所述,
資源由意念所定義,由意念決定其意義。
然而,行為比起資源尤有甚之的是,
行為不只由意念所定義,不只由意念決定其意義;
行為更是意念/意向/意圖行使的結果,
也就是說「意念是因,行為是果」。
所以行為空間與意念空間之間存在著:
(1) 因果關係
(2)「意念是虛擬的行為,行為是落實的意念」的映射關係
關於本夢空間,意念空間,行為空間,資源空間
前兩者是invisible的意象空間;
後兩者是 visible的實體空間。
有些人會稱前兩者為虛擬空間或虛幻空間,這是[會導致誤解]十分嚴重的錯誤,
因為意象空間的存在也是實際而具體的,該空間存在於大腦主掌意識的新皮質層。
思考/意志/意義/認知/意識/抽象/邏輯層面的運作顯然是大腦演化後精緻的結果,
人類的大腦是由三個腦區所組成:
爬蟲類的腦(腦幹reptilian brain)
哺乳類的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舊腦)
靈長類的腦(新皮質neocortex,新腦)
意念能驅策外顯行為,也能驅策內隱思考,
故上文已提過(本夢空間的)夢想驅策了兩類意念:
(1)想要「系統化所有意念」的意念(內省與謀劃的意圖)
(2)「被系統化的個別意念」(抓住精神要領而實際執行謀畫的意圖)
其中(1)就是驅策內隱思考的意念,而(2)就是驅策外顯行為的意念。
本夢空間,意念空間與行為空間三者的傳遞程序如下:
本夢空間的夢想就是一位「可以理所當然不切實際」的夢想家,(如同阿拉丁)
他只負責目的,需求,熱望,妄想,慾念,願望,想要,也就是「WANT」,
然後本夢空間將這個「WANT」的內容傳遞給意念空間,
至此本夢空間即已交棒成功完成任務。
本夢空間只管「WANT」而不需管「HOW」,
而意念空間則剛好顛倒,
意念空間只管「HOW」而不管「WANT」,
意念空間如同神燈巨人,
雖神通廣大卻絕對忠於主人,是毫無怨言供主人阿拉丁使喚的無條件奴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4yGiSMYNFE
意念空間一旦接獲「WANT」,
「WANT」的訊息會先驅策內隱思考的意念,
顧名思義,
內隱思考的意念/意圖等於十二道金牌,
這十二道金牌命令「內隱思考」這位策士軍師必須立刻出謀獻計,
這意念(十二道金牌)的訊息會傳遞到腦部新皮質層的「思考神經中樞」進行內省思考與推敲謀畫,
當「(內隱)思考神經中樞」這位軍師想出良方妙計,也就是想出如何「HOW」時,
思考神經中樞會將HOW的內容(一種行動策略/或稱演算法)回傳給意念空間。
意念空間再依據回傳的行動策略,依序驅策「該行動策略所擘畫的一系列外顯行為」的各個意念,
顧名思義,
外顯行為的意念/意圖等於十二道金牌,
這十二道金牌命令「外顯行為」這位運動健將必須立刻「抓住精神要領而實際採取行動」,
這意念(十二道金牌)的訊息會傳遞到腦部的「運動神經中樞」進行行動策略各步驟的官能執行,
然而這樣的行動步驟是一系列而系統化組織化的,就如同骨牌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執行直至完成,
所以當「運動神經中樞」這位運動健將完整執行單項步驟時,
運動神經中樞會將單項步驟執行完成的訊息回傳給意念空間,
而且運動神經中樞會反射性地自動要求意念空間儘快傳遞下一個連續外顯行為的意念,
這樣連續的「給予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