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感

作者: CWNS (默默...)   2016-05-04 08:15:49
應該也算是某種日記。
剛剛久違的滑了臉書,
看到一則新聞,關於倫敦的雙層公車上,
貼著滿滿的、大大的八家將觀光宣傳圖樣。
想起差不多三年前在倫敦地鐵看見的那則廣告,
同樣是來自台灣、宣傳觀光的內容,
它被貼在最尾端(或是最前端)的月台對面牆上,
我習慣走到那裡等車,最尾端或是最前端的地方。
在月台對面、軌道的另一邊牆上,
與台北捷運一樣,每隔一段距離會有廣告燈箱,
一開始會「看見台灣」其實是因為注意到這則廣告怪異的配置:
它的篇幅只佔了燈箱的一半,而且是靠外側的那一半,
再過去就是黑濛濛的地鐵隧道了,
也因為它只佔一半,原來廣告燈箱的配置是橫幅,
它就硬生生的成了直式,(還好裡面的燈管有亮,
不然正好壞一半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直的、只有燈箱一半的廣告,正中間有一張圖片,
是幾個人在山路還是某個棧道上騎著腳踏車,
視覺上沒太多訊息,看起來沒什麼特別感覺的照片,
根據俯視的取景角度判斷,大概就是某處鄉間吧,
有點像金瓜石蜿蜒的山路,看起來又沒那麼潮溼。
然後我就看見台灣了,在圖片的下方、
五六行密密麻麻的英文小字之間,
它說了一些像是請來台灣看看吧、這是哪裡的自行車道、
快來享受山林野趣、接觸自然與和善的人們之類的,
算是有些過於詳盡的、塞了很多東西進去的短文,
被寫在切了一半的燈箱、又放了一張大圖後所剩的小小空間裡。
那大概是我生平第一次,因為台灣而感到汗顏,
真的是冒出冷汗的感覺,頭皮麻麻的。
我的台灣室友,在跟外國朋友介紹台灣歷史的時候,
曾經指著我說:「像他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後代,
那些人搶了台灣的土地、逼迫人民順從他們的統治、
甚至不惜動用武力、更改法律規章,消滅台灣的語言和文化,
他就是那些人的後代。」室友是在表達我是外省人這件事。
那位外國朋友看了我一眼,沒有多說什麼,
或許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事,他自己的國家大概也有吧,
99%與那1%,不久前的那段日子,無名大眾曾這樣怒吼著。
然而我正努力還著留學貸款,
而室友的學費與生活費全都出自家中,
雖然我不否認他說的全部,當時也只是沈默,
但這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對台灣懷有希望,
與地鐵廣告成了心理上的強烈對比,
不知不覺就聯想在一起了。
觀光宣傳是個奇妙的東西,
仔細想想,至今好像也沒有因為哪個宣傳而特別想去哪裡,
我想去紐奧良因為爵士樂,我想去四國的森林因為讀了大江健三郎,
我想去布宜諾斯艾利斯因為春光乍洩,我想去聖彼得堡因為普希金,
或許去東京因為這期的聯文雜誌(還有之前某一期的聯文雜誌)
講到夏目漱石和其他日本作家所生活過的東京,
當然這些都是很片面,或許就跟一張八家將的照片、
一張三三兩兩的人們騎著腳踏車的照片,以及底下擠在一起的說明,
還有許許多多漂亮的風景照、一〇一聳立在環山的市區中的遠景等等,
全都是很片面的。
這時候就要回到標題了,我想的是台北捷運地上的線。
本來只是畫一條線在離軌道一步的地方,請大家不要跨越,
同時也有了紅色的燈,一閃一閃的在線的旁邊告訴你車要來了,
後來又在等車的地方畫了另外一條線,告訴你站在這邊候車就可以了,
最後又在軌道旁邊加了柵欄讓你不能過去,
現在索性把整個軌道都框起來,不過腳下那些線卻都還在。
捷運局想要告誡乘客的事情只有一個,
卻用了很多方式表達。
就像想要宣傳的觀光內容太多、
或是想要鉅細靡遺介紹台灣歷史,
同時又想簡單陳述一樣,
八家將廣告說不定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真有人對這個簡單的廣告感到好奇,
是否也有關鍵字搜尋告訴我這些畫得像京劇臉譜的人是在幹嘛呢?
我到台灣就能看到他們嗎?他們都在哪裡呢?)
清潔感說不定是最能快速理解的一種相似概念,
表面上清爽乾淨的人,內裡說不定不怎麼樣,
房間或桌面也難以預料,甚至人際關係說不定也亂糟糟,
然而至少第一印象還不錯,至少,會讓人稍微幻想一下,
襯衫這麼挺大概是有花時間燙吧(或至少肯花錢乾洗),
鬍子有修剪、鼻毛沒露出、痘痘不多見大概是有正常作息吧,
頭髮不亂、指甲不長、鞋子不髒大概生活有步上軌道吧。
以貌取人就是這麼莫名其妙的事,
但另一方面來說,暗示就是這麼美的感覺(?)
只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就會稍微多想那麼一下下。
還好日記是可以這樣像流水帳一樣,
想到什麼、寫到什麼就接著下去寫就是了,
長的短的也沒什麼關係,一不留神就寫了一堆也礙不到誰,
至於宣傳的那些、歷史的那些、捷運上的那些、腳底下的那些、
公車站牌的那些、招牌的那些、廣告的那些、生活的那些,
有時候還是乾淨簡潔一些比較好,
這時候就想到,夏天到了,該剪頭髮了。
今天是五月四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