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2 熱鍋上的家庭 書摘

作者: ohigotyou (哈哈哈哈)   2016-10-11 10:10:16
《熱鍋上的家庭》書摘
定義類
1. 家對於其成員施展多面的影響,可歸納如下幾點:
(一) 提供保護
(二) 提供安慰、鼓勵
(三) 提供教導
(四) 提出要求或限制
又按照扮演角色可進一步大分為兩類:
(一) 家庭、成員--提供者、接受者
(二) 家庭--要求者、成員--提供者
*2. 心理分析最基本的假設是:
在每個人對世界的理性認知下,有一種非常強烈、原始的非理性成分存在,
是人類遠古祖先遺留下來的動物本性。
……不僅為大部分人類活動的動機緣起,同時也主宰人類的行為和思想。
這被佛洛伊德稱為「本我」的原始功能,在意識的察覺範圍之
外誘使我們去執行它的意志。
……理性受控於人類另一部分的動物本性,它驅使人設法滿足各種基本需求:
食物、水、睡眠、性慾和攻擊。
社會要求人克制需求,人必須發展強烈的意志功能才能活得像個社會人。
這些抑制功能描述大約分成:
「壓抑」--精細、有意識的
「潛抑」--無意識的
3. 雙重束縛(double bind)--陷在兩個互相矛盾的訊息當中。
(註:言語表達和行為表達不一致,相反的兩個訊息)
4. 佛洛依德說:「夢是提供通往潛意識的最忠實途徑。」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成為通往微妙,有時還相當可怕的內心世界的
最忠實途徑。
重點類
1. 他們家所以逼得小雅快發瘋,正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脫軌,不要那麼嚴控的需要。
2. 其實戰爭顯示家庭成員獨立分離的需求,而從某人脫離獨立的方法就是與某人
作戰。
3. 家庭中還有比害怕失去對方更大的恐懼,就是害怕沒有流動和停滯,事實上就是
害怕死亡。
4. 我們認為小雅的性經歷,存在一個非常隱密而潛意識的主題,是為了尋求溫柔
和支持。這些溫柔和支持的特質,一般人稱之為「母愛的撫慰(mothering)」,
實際上包含了父母雙方的愛。
5. 在「幫助我」的歷程中,還有一些併發症,其一就是在長期奮戰中雙方會開始將
對方視為父母親。
如果夫妻間的關係良好,那麼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通常也會很好。
孩子婚後發展出的溫暖、關愛、和歸屬感都模仿自嬰兒時期的母親子女關係。
所以配偶互相請求「幫助我」時,他們是在要求對方完成「母愛撫慰」的歷程。
6. 一般最容易出的差錯就是過度的母愛撫慰,一種共生式的糾纏關係。
**7. 必要時將成為自己的治療者。你們將不再感覺那麼需要對方,也不再感覺那麼依
賴對方。一旦你們每個人都確信自己可以處理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壓力時,「幫助」
對你們而言將有嶄新不同的意義。它將代表分享生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再
因為家人未給予你足夠的保護而挫敗沮喪,亦不再因為自己未保護家人而感到罪
惡愧疚。但是在達到這點之前,你們必須先加強自己的獨立分離,來克服以前過
分的集體依存。
8. 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學習談論自己與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的攻擊別人。
不論孩子的年紀多大,我們都不贊成父母用貶低或壓迫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們並不贊成家庭用激烈爭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9. 爭吵最寶貴的價值或許在於和解時的親密感。
10. 代罪羔羊並不只限於青少年的孩子,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能。
孩子可能也會因為所背負的重擔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症候型」:過動、嗜睡、
低成就動機、尿床、口吃、耍賴不上學、脾氣暴烈、拒食--諸如此類現象的小孩
很可能正承受來自父母婚姻壓力的痛苦。
11. 從我們的觀點,外遇就像許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樣,是配偶共同直覺「安排」出來
的。
12. 在有足夠的安全感,想到或許能夠獨立生存之前,他們絕不把問題暴露出來。
13. 疑惑的解答在於人心所具有的連結和轉移經驗的力量。
14. 問題根本不在於是否該「做」些什麼,這樣問法本身並不恰當。重點是如何有不同
的「感受」,如何「成為」不同的人。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一些轉機,決定性的時刻必將來臨。
即使簡單幾句話、或短短幾秒鐘時間,都能夠促成影響深遠、有意義的改變。
一個真正有效的轉機無法強求,不可能事先計畫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15. 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引起他們驚恐的人為配偶?
一個人對認同感的需求非常強烈,因此這問題已經超越快樂或痛苦的爭議。
受虐待的兒童寧可待在施虐的父母身邊,也不願到寄養家庭去,等到他長大後也一
樣虐待自己的子女,儘管他極憎恨自己的遭遇。
一個人所知道的形式就是……他所認知的形式。
16. 為了保有感情上的安全,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情緒死亡、麻木。
17. 真正的敵人其實不是他們的配偶,而是他們的「內在」。
這種自我設限的心理通常學習自原生長家庭。
他們必須更加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必須發掘各自獨立的生活。
18. 支持一個人追求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整個家庭系統會因為個人化而失去平衡,家庭其餘成員也需要人協助。
而「固守不動」的一方,其日益升高的焦慮,變成非常關鍵的因素。
19. 我不相信你想爭取的只是離開而已,應該是一種可分可合的自由,分合之間彼此
更為親密。你們應該建立人跟人的關係,而不只是母--女的關係而已。
20. 是我們自己「決定」要死的。
當然,你也可以像決定自己要死一樣,決定自己可以活下去。
*21. 現在,世界上唯一需要對之忠實的人就是你自己。
疑問待查類
1. 佛洛依德斷言病人的困境不在於真實的事件,而是在促使他「發明」這些
引誘行為的動機。
2. Morton Schatzman 一本著作「靈魂謀殺」,很有力的證明佛洛依德最著名的
一位精神病人的「誇大妄想症」,可以直接溯及其童年遭遇的實際迫害。
3. 小雅,意識到父母親之間的張力愈來愈高,於是就很有默契地把自己變為焦點,
企圖緩和家庭中日益增高的壓力。(她自己有意識到嗎?)
4.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所以結婚,有些是因為雙方都有意無意感到很有可能觸動
這樣的危機。這種關係最終將逼迫他們面對生命中心的恐懼顫慄。
佛洛依德所謂「重複的強迫性行為」,他們一再替對方製造生命中心的困境,
以便藉機疏通解決。(查更詳細的說明定義)
5. 常見的錯誤是只考慮到個人。(?)
6. 對於只有先與自己建立關係,才有能力和別人建立關係的看法。(not ye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