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1 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8-05-26 20:02:37
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三衣,現在稱為袈裟,佛書上的解釋,說三衣者,佛制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
故稱三衣。大者稱僧伽梨Samghati,譯為眾聚時衣,由九條布縫起來,是大眾集合時
的禮服,為授戒、說戒等重要場合穿著;中者名鬱多羅僧Uttarasanga,譯為上衣,
又稱覆左肩衣,由七條橫割截之布帛縫製而成,這是作法事入眾時所穿的外衣;小者
名安陀會衣Antarvasaka,譯為中著衣、內衣、裡衣,由五條布帛縫成長方形,是出
家人平常起居、勞動時穿的,故又稱「作務衣」。
事實上,若探討這三衣的起源,這本是印度古代賤民的衣服,說是衣服,其實只是大
小不等的三塊布。印度古代窮人,求一塊完整的布亦不可得,那就拿許多碎布縫綴起
來。印度氣候炎熱,平常用小的一塊裹住下體,所以叫裡衣;天冷時,上身再披一塊
中的。另有一塊大的,夜晚睡覺時蓋在身上,叫做臥具;白天折疊起來當坐墊,又叫
敷具。釋迦牟尼時代的外道沙門集團,全是用這種布做衣服,佛教的比丘也不例外,
後來就演變成僧侶專用的法衣了。
瓦缽,缽是梵語缽多羅Patra的略稱,是出家人盛飯的食器,稱為「應量器」。佛制,
比丘的應量器有兩種,一者鐵製,一者陶製,即所謂瓦缽,而不得使用木製,亦不得
用鮮艷的顏色。大小容量,則按各人食量而定,分為上中下三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