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 波希米亞狂想曲

作者: picaju (我來玩)   2020-01-01 22:26:46
徘徊在孤單與尋求認同之間。
Freddie Mercury天生是一個異類,
某種程度他自豪是這樣,
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安於此。
這樣的矛盾構成了故事,
也是這些衝突提供了他創作音樂的養分。
沒有歸屬感是Freddie一路走來顛簸的原因,
他害怕孤單,寧願找不熟識的人來家裡開派對。
最孤單的時候,
在家裡每個房間每個角落都擺上一隻貓。
演唱會上喜歡跟觀眾互動,
想證明某種層面自己不孤單。
一個人是無法當Queen的,
只有當我們在一起我才是。
他這麼說。
沒有人懂他,Mary可能是最接近的一個,
試裝挑衣服選擇了女生款式,
她沒覺得有什麼不可以,
還幫他畫了妝,
這樣的寬容被接納讓他以為是愛情。
最後還是掩不住天生的性向,向Mary告解了,
只是他還是不了解自己,或者無法坦白,
他宣稱自己是雙性戀,而不是同性戀。
其實
只是害怕失去Mary這個最可能了解他的人,
Mary相對上是他在孤單中溺水抓住的浮木,
所以他捨不得放掉,於是有那可笑的一幕,
兩人隔著大樓遙遙相望打電話聊天敬酒。
樂團是他的第二家人,
或者說熟識而且接受他的人,
所以樂團曾經對他而言很重要,
畢竟他是那樣孤單。
也正是孤單,帶來覺得沒人懂他的絕望感,
他還是出走單飛了。
單飛之後,
Paul的私心掌控讓他的生活更絕緣封閉。
他迷了自我,變成了另一個人。
Mary找了他,
也讓他想起自己應該要有的模樣。
他承認自己是同志,得了愛滋病,
並且需要他的朋友、樂團、家人與歌迷。
一切來得很快很順利,只因為他終於了解自己。
在演唱會前他說David是同志,
其實是在同理自己的過去,
坦誠面對自己,從此再無懸念。
了解自己之後,對別人坦白,
別人接受他,於是才能懂他。
當自己不了解自己,更沒對別人坦白,
怎麼會有人認同、了解他呢?
所以尋求認同的第一步應該是找回自己、
了解自己。
波希米亞狂想曲就是Freddie心境的寫照,
融入了歌劇的形式比擬人生多舛富戲劇性。
其中的歌詞,
"有時候我多希望我從未誕生在這世上"
控訴著自己的孤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