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tx9 (螞蟻)
2021-02-25 19:43:11讀完一本書《這個世界沒欠你》,作者是大陸人筆名慧超,在網路上固定會發表一些對於
時事和社會現象的看法,而本書是作者寫的一些散文的錦集。
散文的錦集常常就是有些論點看起來很有道理,有些則是不知所云。
我在看這本書也有同樣的感覺,沒什麼主題性,不曉得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本書從忘恩負義、失敗者的心態、社會結構性暴力、仇富嫌貧、憤世嫉俗、
愛國主義、拜金主義、小孩教育、婆媳問題與愚孝、忙碌與悠閒,
到最後的人生的最終目的,內容雜七雜八,有些論點還過於偏頗,
讓人感覺作者也是一位憤世嫉俗之人。
不過後來想想,作者應該是想要宣揚一個理念: 人生有限,不要把時間花在憤世嫉俗
的心態和行為上。
憤世嫉俗的心態或行為例如:
(1) 仇富: 看到別人在炫富,會因為嫉妒而冷嘲熱諷、見不得別人好。
(2) 嫌貧: 看到別人比自己慘,不但不會同情還會落井下石。
(3) 忘恩負義: 認為別人的善行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對方減少或停止善行,
不但不會感恩對方過去的善行,還會咒罵對方。
(4) 仇女: 認為許多女性都是拜金主義,見錢腿開。
(5) 檢討受害者: 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但不會檢討加害人,
反而開始檢討受害人。
(6) 嫌老: 認為許多老人都是麻煩、老番癲,卻沒想過自己也會變老。
(7) 愛國主義: 打著愛國的正義旗號,說著要抵制什麼東西,但其實這些東西跟
他們反對的東西並無太大的關聯。
(8) 拿放大鏡來檢視公眾人物或事項: 看到有人犯錯就開始群起攻之,
挑到小毛病就得意洋洋放到網路上公審。
(9) 網路霸凌: 看見弱者被欺負,自己也加入欺負人的行列。
(10) 仇成功者: 認為別人的成功都是運氣好,自己則是生不逢時、千里馬找不到伯樂。
我個人多少有些憤世嫉俗的心態或行為,所以這也是一個反省的機會。
作者所成立的「思維補丁」,其實是只提供觀點,不提供救贖,
所以書中多半也是以批判為主,並沒有什麼勵志心理的成份存在。
偶爾看一些批判為主的書籍,也可以思考一些平常不會思考到的東西。
儘管作者有些論點我個人覺得過於偏頗或者沒什麼重點,但是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
只要願意思考,許多東西都可以成為正面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