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閱讀

作者: htx9 (螞蟻)   2021-02-27 21:22:03
閱讀完一本書「正面的解讀,逆向的思考」,這本書原本叫《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2007年出版,後來在2016年新增訂版,我看的是新增訂版的版本。
這本書是吳若權訪問聖嚴法師,針對許多問題,向聖嚴法師請教,
再將請教後的心得,用自己的話語來詮釋,算是一本不錯的好書。
吳若權是臺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有很多書都很暢銷。儘管有一些人詬病
他和戴晨志、吳淡如之流都是重量不重質的作家,但是書的好壞還是要看個人感受而定。
像我就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值得多讀幾次。
當然也有些人覺得勵志心理的書籍大多是騙書,這些書不但賣得好,
而且作家也擁有很多忠實粉絲。
確實書中所述很多的道理都是人盡皆知,大部分的勵志心理所闡述的理念差異性也不大。
但也不能因為如此,就否定一本書、一位作者或者一群讀者。
一位風評不好的作者也可能偶有佳作,一位風評極佳的作者也可能寫出爛書。
一本評價極高的好書不見得人人都有感覺,一本評價極差的爛書也許看完會有不同體會。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人而廢言或者因書而廢人都是過於偏頗。
像我之前認為《勇敢層級》是騙書,就否定該作者其它的著作,也是過於偏頗的想法。
勵志心理常見的爛大街的書是類似小故事大啟示這種,也就是前言-故事-結論這種結構。
會覺得這類的書大多的騙書,那是因為這些故事在其它很多書籍都會讀到。
像是有一個老和尚跟小和尚的故事,什麼隨心、隨時、隨性、隨緣、隨喜,
這個故事我至少讀過十次以上。另外像一些古今中外的偉人奮鬥的故事,
或者著名的事件或感人的故事,在很多的書籍中都能讀到重覆的部分。
好一點的作者還能自己編故事、有在蒐集時事或者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聽來的故事,
差一點的就是擅長從各個地方蒐集資訊,抄來抄去的。
這類的書籍文筆夠好的話,通常賣得不會太差,每個章節前後再加個名言佳句,完美。
這種書寫的人多,看的人也不少,個人覺得這種書長存市場的原因有幾點:
(1) 容易撰寫。只要作者擅長蒐集資料,文筆也不差,書就會一本接著一本寫。
因為容易撰寫,所以常常成為素人成為作家的處女作首選。
(2) 容易閱讀。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看故事,如果寫的故事能夠引人入勝,
自然會吸引人繼續看下去,就像看小說一樣。
(3) 不必一口氣讀完。每個章節都有自己的故事,彼此間大致上也獨立,跳著讀也可以。
對於不喜歡閱讀的或者沒時間閱讀的人來說,這種書可以一次讀一點,
不必急著讀完。
當然對於喜歡閱讀的人來說,一口氣讀完或者只挑自己有興趣的地方閱讀都可以。
(4) 小故事卻能有大啟示。小小的故事卻能引發省思,人們需要時間不斷地自我探索,
看勵志心理的書籍,其實同時也是在面對自己,跟自己對話。
如果一則故事能夠讓你感動,自然會給你想要改變的欲望。
勵志心理也有各個種類,有些是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感動人心,
親身經歷比起捏造或抄來的故事要來得有說服力,因為人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實際成就。
一位知名人士寫自己達到目前成就的心路歷程,或者一位偉人的傳記,
比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素人大談成功論,要來得有說服力。
另外就是介紹一些實踐的方法,這些實踐的方法可能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
但是總比大談一些理論要來得好很多。一個暢談成功要具有勇氣、自信、決心、堅持、
熱情等等,然後舉一大堆的例子,看起來煞有介事。
但是談一些像訓練勇氣的方式,列一張平常不敢做的事情的清單,然後一一去實現。
訓練自信的方式,先訂定小目標,完成後再逐漸提升目標的難度。要完成一項作品,
先求有再求好,一開始就畫大餅或完美主義,容易在一開始就受到挫折。
諸如此類談實踐的方式,而不是強調什麼因素或人格特質對成功的重要性,
成功的因素本來就很複雜,有時候還得看機緣和運氣。
就算少了一、兩項因素也有可能成功。
勵志心理的主題就更多啦,成功的因素和方法、放下煩惱的智慧、
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尋、做人處事的道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心態、
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轉念、習慣的重要性…等等。
勵志心理的書籍會暢銷,主要還是人們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本身就有很多疑問。
而不斷地思考由「我」所衍生的許多問題,自然會從各個地方去尋找解答。
閱讀就是其中一個方式。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想法和體悟,就算是相同的作者,在不同階段也可能想法會轉變。
每本書所提供的解答不盡相同,不同的人看了也會有不同的感觸和領悟,
藉由不斷地看這類相似的書籍的行為,也許只是為了找到一個更滿意的答案吧。
剩下明天再打╭(′▽`)╯
作者: srwcc (老馬)   2021-02-27 21:45:00
感謝分享閱讀心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