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閱讀

作者: htx9 (螞蟻)   2021-02-28 19:29:38
《正面的解讀,逆向的思考》這本書主要倡導轉念的生活態度。
面對挫折和苦惱,我們要學會正面解讀。這也是許多勵志心理的書籍會提及的概念。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你對它哭,它也跟著你哭。
快樂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與其每天愁眉苦臉地過日子,為什麼不快樂地過日子?
沒有什麼會造成我們前進的障礙,只有我們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轉念的生活態度,要從生活中開始做起。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盡相同,
也確實遇到重大挫折或變故令人難以調適,但時間可以幫助我們療傷。
而每一次的苦難,都是讓我們成長的基石。
本書從各個主題去探討人生的意義和面對人生的態度,包含認識自我、信任的愛、
孤獨的力量、轉念與利他、自由與自在、放下的勇氣和生命的歸宿。
雖然對於人生的困惑並沒有提供完整的解答,不過還是有一些可以參考的部分。
因為本書是作者將訪問的心得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所以不是採一問一答的方式。
而且除了一些共通性原則,有些困惑是用佛教的方式來給出答案。
因此這本書所提供的答案,不見得能夠讓人滿意。
有一些我覺得不太滿意的地方:
(1) 作者對於一些名詞的過度解釋或自相矛盾。例如作者認為恐懼來自欲望,
而欲望的根源來自無知。所以是無知->欲望->恐懼的推導關係,
但其實有時候應該是無知->恐懼->欲望的推導關係。
例如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所以會對死感到恐懼,進而產生不想死的欲望。
另外就是對於「自由」和「自在」的解釋,
自由本來是「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外力拘束或限制」的意思。
自在則是「舒暢、快樂而不受拘束」的意思。
自由比較偏一種狀態,自在則是偏一種心境,兩者常常一起合用變成「自由自在」。
作者擴大解釋,把觀世音菩薩來去自如、救人救世的狀態和行為稱為「自在」。
看得我一頭霧水,不曉得是佛教原本就是這麼解釋的?
(2) 書中有些課題是關於愛,愛有分很多形式,佛教認為最高級的愛是慈悲。
慈悲即是「平等的、沒有條件、也不指望對方回饋」的愛,
慈悲除了是一種無私的愛,而且是不分對象的。
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是建立在對象是孩子上,所以不是慈悲。
而對於愛情或婚姻,書中也是教人用慈悲心去面對,這不見得適用所有人。
而且文章有個論點是一但結婚夫妻就要信守承諾,不要輕易離婚。
這部分我覺得就見仁見智,如果真的不合適,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挽回,
放手並祝對方幸福並不是過錯。
真愛是希望對方能夠幸福,如果在一起不能幸福,為什麼還要勉強彼此在一起呢?
把慈悲套用在愛情,難免會有不入世的感覺。
就好像有人因為遭逢親人過世而陷入傷痛的情緒中,
你一句想開點或者大談生命無常的大道理,一樣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對方的情緒,除非我們曾經親身經歷過。
這時候你只要默默陪伴在對方的身邊,陪著對方一起難過就可以了。
對於人生的許多困惑,許多宗教信仰都提供自己的解答。
有些則是共通性原則,這些原則往往人盡皆知,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做到。
轉念也是一種共通性原則,不管身處順境、逆境,面對生活中各種大小事,
學會正向積極地思考,是為了讓我們遠離煩惱。
畢竟人生苦短,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煩惱上,也未免太可惜了。
因為我們只能走這一遭。如果沒有來生的話…。
雖然聖嚴法師已經圓寂了,不過他的思想,正透過書中的文字,洗滌我的心靈。
感謝。
作者: srwcc (老馬)   2021-02-28 23:2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