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思考工具或模型,有些我覺得有感而發。
例如效能與效率,如上篇所述,先要求正確地做事,再要求用正確的方法做事。
正確地做事包括做真正有價值、重要的事項,以及不做一些不重要的事項。
常言道:「要決定做什麼之前,先決定不做什麼。」
我們總是希望面面俱到,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夠利用的時間很少。
如果什麼事情都想去做,什麼雜事都親力親為,那麼我們終將一事無成。
當然偶爾放鬆一下無傷大雅,人生除去過多不必要的事情,便會變得索然無味。
把自己逼得太緊,跟無所事事或只做一些無謂小事一樣會導致工作績效降低。
帕雷托分析即是80/20法則,20%的行動帶來80%的結果,該法則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
這其實對於完美主義者如我可能是一記當頭棒喝,把事情從90分做到100分所花的時間,
相當於從0分做到90分。過度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結果浪費許多的時間。
無怪乎以前儘管狂加班把身體操壞,結果工作績效還是這麼地低。
很多事情,夠好就好,做到70、80分就可以了,尤其是不重要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依照性質再做到90、100分。
凡事先求有再求好,過度追求完美無異是浪費時間、自討苦吃,
結果就是導致其它工作事項Delay到原本的進度。
而這種過度追求完美的心態,往往會因為失敗而陷入自責的情緒。
過度的自責情緒又會影響到工作的情緒,進而導致負面循環。
結果就是明明能力就很強,但因為表現不佳而被社會淘汰。
真的是相當的可惜。
自信心訓練是教導我們利用察覺的思考來化解衝突,首先是瞭解衝突的反應和結果,
然後保持平靜的心態。因為當衝突發生時,我們很容易因為意氣之爭,
把責任推給對方或者說出做出傷害人的話或行為。
但是瞭解意見相左時,衝突的發生是正常行為。雙方都應當追求雙贏的結果,
而不是一方妥協,等到下次有衝突的時候進行報復。
這樣冤冤相報得到的結果就是雙輸。
以相互尊重、理性平靜、客觀分析的態度進行協議,讓問題能夠解決。
如果只顧著吵個漁死網破,除了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且原本的工作也會擱置,
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浪費彼此時間罷了。
知識格網理論,是透過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物,找到學習的需求。
除了強化原本就知曉的事情,還要去學習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瞭解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
因為有些事情是自己明明知道,但是自己以為自己不知道。
同時也可以去發掘以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做為學習的參考。
例如這些思考工具,有些是我以前就知道的,有些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透過學習這些已知或未知的東西,可以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情,
避免思考僵化。這也是為什麼活到老要學到老。
透過閱讀或學習,可以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和知慧。從過往的經驗中也可以學習到
不少的東西,然後運用到下一次實踐上。
人是不斷累積學習的動物,除了學習還要學會去實踐,只有親身體會過,
才能夠去檢驗自己所學的是不是有用處? 有什麼需要調整和改善的地方?
績效曲線則是介紹焦慮度和工作績效的關係,它在圖形上是呈現鐘形的曲線。
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工作績效,但過度或過少的焦慮則會降低工作績效。
適當的壓力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但是過度的壓力會把我們身體和心靈壓垮。
例如過度的完美主義,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和焦慮,進而讓工作績效降低。
既然過多和過少的壓力和焦慮所得到的工作績效一樣,那為什麼我們不選擇放過自己?
工作是求氣長而且氣盛,懂得讓自己放輕鬆,才能夠在工作職場上生存比較久。
平常就讓自己的焦慮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同時維持一定的工作績效。
等到重要或急迫的任務需要進行的時候,才有餘力全力衝刺。
在馬拉松比賽中,懂得分段配速的選手,比起一開始就全力衝刺的選手,
更能夠順利地跑到終點。
復原周期其實講得是「一切都會過去的!」的概念。遇到失敗或挫折時,
相信時間會幫我們療傷,能夠比較快速地康復。瞭解有這種心理模型的存在,
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察覺的方法。每當陷入負面情緒當中時,
會認知到自己在這模型中處在什麼位置,然後相信士氣平復或高昂的那一天終將會到來。
這也是不斷閱讀和學習的好處,透過學習不同的思考方式,
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察覺的力量。
當我又在完美主義、吹毛求疵了。「啊! 差點忘記80/20法則了。」
當我看不慣其他人正在享受著放縱生活。「啊! 我的嫉妒心又發作了。」
當我陷入難過、自責的情緒當中。「沒關係! 先把事情做好,一切都會過去的。」
當我又陷入成癮症事物。「沒關係! 人生除去過多不必要的事物,便會變得索然無味。」
「偶爾放鬆無傷大雅,不必太自責。」
閱讀和學習不一定要透過看書,看網路文章和影片、聽演講或與人聊天、
旅遊與看展覽、親近大自然等等,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看、用心去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
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