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知道七等生,是透過某個老師引介,瘋狂找尋他早年出版的各種書,書名奇特,封面選
圖,也是前衛且大膽。問了幾個五年級生都說,七等生是當時現代主義大將,學生們喜歡
他的作品,戒嚴時期一種思想的出口,視道德如敝屣,勇敢作自己。看了紀錄片覺得更是
如此。整部影片充斥大提琴彈奏,低沈又嚴肅,如同他的人生,是不快樂的。
導演選擇不在場方式拍攝,沒看到導演本人對話,反而是無術的動畫跟演員將七等生重要
作品,用旁白、模擬的方式演繹。作家用文字作為抒發的管道,內心鬱悶跟欲望,轉化為
文字就變成反壓迫跟情慾流出的表現形式。雖然七等生考上師範學校,但他極不喜歡這種
對學生的教育,更何況他當老師,他痛恨一切的虛假。所以他帶的班很快樂,因為不管,
可以盡量吵,學生都很愛他。師範同期的朋友說,在班上的導師、同學也不喜歡七等生。
看了影片的描述跟七等生本人在作品的剖析,我原本以為七等生沒有結婚,心想,這樣離
經叛道、作風大膽的人,要找到能夠在一起生活、生兒育女的人,頗為困難。後來影片交
代是七等生的姐姐介紹朋友認識,他們結婚生了三個小孩,只是婚姻並不幸福美滿,因為
他全心全意在寫作,不怎麼樣照顧家庭,同時在外面也結識其他異性,對另一半有虧欠。
身為大作家的子女如何看待父親,回憶過去的種種,還有對母親的不捨。七等生的太太
給他自由、空間,專心創作,寫小說,把養育責任一肩扛起,然而卻得不到丈夫溫暖,
最後寫信請求分開,走上出家修行的路,成為比丘尼,長伴青燈。之後七等生交了幾個
女朋友,其中一個接受訪談說其實七等生會要求她做某些事情,希望對方順著他,然而
會讓人受不了,如此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顯示七等生缺少安全感,她沒辦法一起生活。
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七等生,或許不太多,跟他同期的名人有雷驤、席慕蓉等人,目前還
活躍於文壇,七等生早年受到社會輿論跟文壇大老攻訐,認為他的作品、文體有問題,
甚至還用小兒麻痺來形容他的小說文體,看不懂他在寫些什麼,難以閱讀。我認為七等
生的創作跟家庭背景與憂鬱的傾向有絕大關聯,導演也一步步發掘七等生的內在世界。
除了這些因素,大環境的壓抑對七等生而言也是反抗的對象,對於華美的中文,儒家的
道德規範,他並不喜歡。生活在四零、五零年代的文青大量閱讀翻譯作品,乾脆自己來
寫現代小說並創辦《文學季刊》造就一股風潮,對照目前的知識份子,當時的文藝青年
如何反抗社會、威權,用的是向內在不斷思索的方法,認識對方即是認識自己,這樣的
反射性,其實非常吸引人,但也會陷入自言自語,無法與人溝通的境地。七等生除了用
文字,他的繪畫作品也是一流,影片裡他說世界上的偉大作品被他寫完、畫完了,看得
出自傲的態度,或許這也是他很早就不跟文壇來往,成為隱遁者,充滿神秘感。無形中
道出一個寂寞、孤獨的人,對欲望的渴求,對生命的忠誠,直到人生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