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週六教甄若遇任何縣市因颱風停班課,則順延一天。
國教署硬要辦就是了,在這種不確定因素下,
考生被迫多訂一晚住宿或多訂一天車票,
加上疫情引發考生及在地居民的不安與疑慮,
苦民所苦?
在全國各地教甄紛紛因疫情停辦的情況下?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教育部不得不辦此次甄試呢?
是否可合理懷疑其背後的動機?
若真有考生在赴試的移動過程與住宿中染疫,
又或者在應試時因其他考生或監考老師確診而遭匡列,
在通過初試後因遭匡列而失去複試機會,
坐看教育部怎麼辦,
這可不是辭職下臺可以了事的。
除此之外,教育部底下的體育署更是荒腔走板,
讓選手坐商務艙,還說謊是因應防疫的措施,
這些官,笑死。
(二)
幫學弟看試教錄影,一些建議先記錄在這裡。
語速、咬字都很OK,臺風也很穩。板書再端正些更好。
開始前,需明確告知學生打開課本第○○頁。
在進入當日課程前有提到,前一段帶出洞簫客感嘆人生短暫,
此處可順勢提問學生,從哪些文句可看出?
結合游牧人生電影內容與作者境遇的部分建議放在課前引起動機,
或在講解完作者部分後。
講解段落時,建議先把文意講清楚再進行賞析與討論。
洞簫客並非以水月作「比喻」,而是以兩者之永恆無窮反襯自己生命短暫。
「夫」水與月乎,可順勢以提問喚醒舊經驗中相同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講解水月論建議先把文意概念先解釋清楚,再進行變與不變的連結與哲理分析。
學生在這段文字中通常有理解上的難度,可畫圖解說。
逝者如斯連結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很OK,但此處說蘇軾的「定義」我覺得不太妥,
建議以「解讀角度」替換「定義」一詞。
斯和彼是代名詞,與前述的「夫」(指稱詞)不同。
「夫水與月」的「夫」應該是有指稱性的形容詞,與斯、彼兩者之指稱性代名詞有異。
「逝者」與「盈虛者」可以先透過提問讓學生思考何者指水,何者指月,
並請學生說明理由。
水月論的變與不變,主要在於本質不變,表象改變,
我覺得「興趣」與「家」的例子連結性較不夠,且學生可能也比較不易理解,
這裡我通常會舉學生自己當例子:三歲、十七歲、四十歲、七十歲的樣貌不同,
但你還是你,不會從原本的小明突然變成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