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tx9 (螞蟻)
2022-06-05 18:57:51看完一本書《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這本書主要闡述態度、想法、
意識、信念等心理因素可能比盲從現代醫學更能夠掌握我們的身心狀態,
進而改善我們身心健康。心理影響生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根據許多研究指明,
正向、樂觀、積極的人的壽命或者疾病的預後評估,會比悲觀、消極、負面思考的
人要來得優良(哪些研究? 好吧當我在瞎掰)。
不過看過一些書,有些癌症末期患者,因為改變了心態和想法以及利用想像力
成功逆轉病情的,這說明了身體的自癒能力超越了一般的認知。當然不是每個人
都能夠成功逆轉病情,只是說這麼做有成功的可能性。
另外就是常常被拿出來證明心理因素可能會逆轉疾病的就是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
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不是說每位患者、每種疾病身上都會出現這種效應,一般的藥物人體
實驗也會拿安慰劑當藥物的對照組,如果藥物的效用比安慰劑的效用明顯,那麼可以合理
推測藥物的確有其效用。當然實驗數據只能當參考,也有第幾期試驗證明有效果,但在下
一期實驗被打臉的案例。藥物就算能通過所有實驗流程,在上市後可能會因為出現各種
問題而下架,說到底實驗本身會排除一些狀況,或者忽略一些要素導致和真實世界的狀況
有所出入。
本書提倡要保持「用心」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周遭環境、各種資訊和人際關係
等等各方面議題。這裡的「用心」作者主要講的是「察覺到變化」,聽起來很抽象,不過
在書中其實「用心」還有其它解釋,導致在閱讀上很容易被混淆:
(1) 「察覺到變化」: 察覺到萬事萬物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人的身心狀況可能會隨
著時間變化,所以所謂的「疾病」可能有時候症狀很明顯,有時候症狀又不太明顯。
但我們時常把注意力放在症狀很明顯的疼痛、不適感或其它症狀,而沒有察覺到身體的變
化。其實如果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症狀不明顯的時候,去探究什麼樣的情況讓我們身體
變好了,也許「可能」可以找到和求助現代醫學不同的療癒方式。
「察覺到變化」另一層涵義就是察覺到萬事萬物的變化。
有事先下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