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股市陷入混沌
在FB的"鮪爸的心理財富足跡"中
看到這篇文章
交易,是跟自己的戰爭-你怎麼生活,就怎麼交易
作者說
投資是一條長遠的孤獨之旅,
你得把自己覺察的透徹,
才有辦法做好交易。
於是了解這個道理後,
作者越來越少跟人討論交易,
怕自己的交易心理受到動搖,
也擔心他人沒做好心理準備就認識交易,
就算是親朋好友,
如果沒有確認好他的心理狀態、風險耐受度,也不敢貿然跟對方談論。
作者在心理學領域鑽研後認為
「我們的心理如何跟投資與財富對話」,
也就是你想要「從交易裡面滿足心理的哪個部分」,才是交易裡最核心的關鍵。
然而為了要「超越」、「證明」等動機,
產生頻繁交易、不願意停損及放大槓桿等錯誤交易行為,
這些不好的交易行為都是源於有問題的心理狀態。
所以得覺察交易時,到底要透過交易滿足怎樣的心理期待,
是想要「證明自己」、「追求不切實際的財富自由」
還是「只是想靠交易逃離你一團混亂的生活」等等,
隨著走出交易的心理陰影,
才開始在交易之路上走得越來越順遂
在【交易,到底可以給你什麼?】這篇文章裡作者說
除了錢以外,賦予交易「意義感」很重要,
意義感是推動你人生持續前進的動力。
有空或交易不順時,
可以反思交易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找不到答案,
不交易,也是個好選擇。
對我而言,交易是為了能夠早日在經濟環境上得到自由
並不是要變得像巴菲特一樣有錢,
只求能夠供應長輩以及自身家庭家庭所需
如果可以的話
再有間房子,很大的書房,乾淨的衛浴臥室
可以裝滿很多的書,離上班不用很遠就很滿足了。
在一個很重視基本面的粉專中看到下面這篇文章
https://pexhnpee1.pixnet.net/blog/post/289875616
BTI在2019年似乎不錯,不過現在又漲上去了
也有人推薦以中概股為主的FXI
價位比較合理
其實都在一個多年前開立現在只有一個百元美金的美國證卷戶嘗試不同策略
之前也有文章推薦EXG,比較穩健配息的投資
然後也有買入在台灣不能買的SQQQ
反正就是做實驗,整體而言三倍反向槓桿的SQQQ很刺激,大漲大跌
帳戶一度從138升到156,現在又摔回去到只剩133
證明想要快速致富,擺脫財務窘迫的困難
然後在台股,因為可用於投資的本金小,所以嘗試做權證
主要原因是先前四月考慮要不要回業界時評估了一下產業性質
覺得半導體業可能會下滑
而台灣把產業重心擺在半導體業(就像當年芬蘭把重心擺在Nokia一樣)
所以開始買入少量認售權證(主要在看空台股大盤與科技股)
中間台股一樣上升
後來整個五月台股在萬六撐了很久
其間損失曾來到30%以上
最後在這周大盤跌破萬五後迅速出清
做空的難度比做多難很高,而且權證有時間成本也不可能買了就放著
頻繁交易最後只是讓劵商跟政府獲利
後來在出清權證的那天
讀到在尼莫大在粉專中批評交易所董事長的文章說:
鼓吹年輕人操作權證是[協助投資人與新進年輕族群建立正確投資理財觀念]嗎?
他建議一般投資人不要操作權證。
猜測可能莊家都是劵商吧?
也有人說光是調波動率跟造市的掛單就可坑掉一堆人,選擇權反而還比較好
所以這種存續很少超過一年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還是要戒慎恐懼
其實扣掉先前賠的,自己獲利微乎其微
要靠投資得到財富自由,或是買到房子何其困難
麥克風大大推薦一本"靠優質金融股 養你一輩子"有機會來看一下
對於半導體類股的估值,就跟生技股一樣,自己毫無信心
另外雖然還沒去看TOP GUN2
今年51歲的Jennifer Connelly還是吸引我的注意
(比Tom Cruise的Maverick更吸引偶XDDD)
到底為何能保持在好萊塢女星高標要求體態外貌中,
能夠表現如此與歲月拉鋸還能維持自然
看到的資訊是她非常熱愛跑步。
至於飲食如何控制,她表示自己都是吃原型食物為主,
剩下的可能都是靠意志力對抗地心引力與新陳代謝。
可是我不是很喜歡跑步說 QAQ
天啊 這樣自己會不會又胖回去? 怕爆
下午去大江
又是人滿為患
停車場很難找到位子
聽著Penny唱歌
本想就地找晚餐吃
看到每間都客滿的餐廳
最終還是買了國旗屋米干回宿舍吃
還是節儉一點好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