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書《打開你的閱讀腦袋》,應該說翻完才對,薄薄一本書,沒有講太多的東西,
主要拿來刷讀冊數的。雖然說讀書應當重質不重量,隨便瀏覽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了。
這本書是200x年出版的,有些資訊已經過時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讀書已經不再是
獲取資訊的首選,這邊讀書指的是閱讀課外讀物,不是為了考試或工作而讀書。
200x年網路應該已經普及化,不過很多東西應該還沒出現或者完備。
現在要獲取知識或資訊的話,稍微Google一下就好了,或者去找專門的教材或影片來研究
還比較有效率。讀書的話,如果精神無法集中或者有閱讀障礙的,可能讀書效率不彰。
就好像學習程式語言,如果拿一本教學書從頭看到尾,跑幾十個範例,結果看到後面忘了
前面,學習上沒有效率可言,好吧我以前也是這樣; 還不如找個教學案例來做,或去買教
學課程(或找免費教學),直接從實作下手還比較有幫助。這邊算是為了工作而學習。
閱讀也是一樣,現在的學習媒介相當多元可供選擇,有免費有付費的,從Google或其它搜
尋引擎、新聞、Youtube、社群網站、各種App、電影或影集、紀錄片、有聲書、Wiki、
Podcast、專門教學網站或付費課程等等,你想學習什麼領域的知識或資訊大部分可以從
網路上找得到,不過太多選擇常常會導致我們難以選擇,什麼都想學結果變成「樣樣通,
樣樣鬆」的現象。
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書本的價值(無論是紙本書還電子書),喜歡讀書的自然會去找書讀
。只是讀什麼、為什麼而讀、怎麼讀相當地重要,你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價值而讀書?
那可能去學習其它一技之長還比較有用。你是為了排憂解悶而讀書? 你是為了尋找自我而
讀書? 還是因為無聊而讀書? 我其實也不曉得為什麼而讀書,不過我相信我讀過的書對我
的人生有些許的幫助。讀書不一定要追求什麼,也不一定要得到什麼,只是因為有時候想
讀書就去讀了。至於讀哪些書目前還是依照個人喜好和直覺來選擇,也許應該改變做法,
多去選擇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什麼樣的書籍算是對自己有幫助? 除了可以參考書評
、長銷書或經典書,還可以透過延伸閱讀、主題式閱讀等等方式讓自己有系統性、目標性
地閱讀,而不是漫無目標,飢不擇食。當然有時候泛讀和深入學習也要並重,避免過於偏
食,知識過於狹隘。
讀書的方式也應該改變,不是每一本書都要求從頭讀到尾,有些書本淺顯易懂,通俗但不
深入,這種書雖然可能比較暢銷,但不一定有閱讀的必要,因為大部分講的內容自己早以
知道,瀏覽一下即可。至於比較深入的書籍,就值得慢慢細讀的。當然如果對自己沒有幫
助或者太枯燥乏味的書籍,也許也沒有讀它的必要。但如果是那些可以引爆自己某些熱情
的書籍,就值得多讀幾次。現在大部分看過的書籍都是圖書館借來的,所以大部分只會
讀...2遍(一遍細讀、一遍略讀),也許有機會去找回幾本覺得不錯的書回來讀,
例如那本讓我邊看邊哭的《最後的笑顏:莎喲娜啦,讓我們笑著說再見》。
值得一再閱讀的書籍或者某些教科書把它買回來有空再讀它們也許也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目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讀書動力,畢竟沒有同好一起努力,所以動力常常是有一
陣沒一陣。想要增加讀書動力,可能還是必須接觸...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