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23-09-21 21:26:03https://i.imgur.com/Q8g4QP2.png
一神教和佛教的異端邪說竄改教義史:
正版一神教 正版佛教
猶太教(被山寨版一神教抹黑是舊約) 上座部佛教(被山寨版佛教抹黑是小乘)
↓ ↓
第一代山寨版一神教 第一代山寨版佛教
基督教新約 大乘
↓ ↓
第二代山寨版一神教 第二代山寨版佛教
伊斯蘭教古蘭經(更新約) 密乘(更大乘)
不管是誰想要發明假佛教竄改佛教教義都會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
想發明假佛經的人沒辦法消滅真正佛教經典,
了解真正佛教經典自然不會被違背真正佛教經典的假佛經誤導。
既然假佛教大乘經典作者無法消滅真正佛教經典這樣要如何發明假佛經竄改佛教教義?
想發明假佛經的人必須想一套歪理自吹假佛經比真正的佛經更偉大否定真正的佛經,
假佛教大乘經典作者典型的詐騙手法就是自吹自己是比佛教更偉大的「大乘」
抹黑真正佛教經典是「小乘」、「方便」、「不了義經」、「非實化城」。
例如
法華經、華嚴經、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心經、金剛經、梵網經菩薩戒、圓覺經、楞嚴經
就是假佛教大乘經典。
阿彌陀佛、藥師佛、大日如來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出來的大乘假佛。
觀世音、文殊、普賢、維摩詰、龍樹、地藏王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出來的大乘假菩薩。
真正的佛只會說真話不會說假話,真正的佛說法不會互相矛盾,
不可能會有違背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更偉大佛法(例如「大乘」、「密乘(更大乘)」)。
佛弟子必須親近善知識、聽正法、依照善知識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才能斷除貪瞋癡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對佛弟子來說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條件是親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識、聽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經典卻不親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識、聽正法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
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
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
只有修四念處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處就沒辦法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須親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識、聽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
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釋迦牟尼佛把論藏阿毗達摩傳給舍利弗然後舍利弗再傳給其他弟子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181.php
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
修習禪定(註1),歡喜涅槃寂靜,
正念正覺的佛陀,諸天也敬愛。 (偈 181)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時,接受外道的挑戰,而展現了雙料神通 。事後,佛陀到忉
利天講授三個月的阿毗達摩(論),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聽完佛陀的
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講解阿毗達摩。
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講完一整部的阿毗達摩。
結夏安居即將結束時,大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去面見佛陀。佛陀告訴他,預計於安居
結束後的月圓之日回到人間。並會降臨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間的月圓之月,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臨山卡沙市。許多天神和
婆羅門陪伴佛陀返回人間,舍利弗尊者則率領大眾歡迎佛陀,大眾懍然讚嘆佛陀返回人間
的盛大輝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頂禮問訊後說:
「世尊,我們從未目睹或想像過如此壯觀盛大的榮耀。事實上,世尊!你為天、人和
婆羅門所喜愛、禮敬!」
「舍利弗啊!天人確實敬愛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註1:此處的禪定指的是止觀。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了解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摩就會比較清楚怎麼修四念處
釋迦牟尼佛對物質和心理的分類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3頁 - 5頁:
釋迦牟尼佛將眾生分成身(物質)、心(心理)兩大部分,
釋迦牟尼佛在經藏中把身(物質)稱為色,心(心理)可分成受、想、行、識四大部分。
釋迦牟尼佛還將識再細分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至於第七識和第八識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不是佛教教義。
論藏阿毗達摩則是將識稱為心,
行又可細分成五十心所加上受和想總共有五十二心所。
心是認知目標的過程認知完就會壞滅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6頁 - 7頁:
對於心,其特相是識知目標。其作用是作
為諸心所的前導者,因為它領導諸心所,也
時常由它們陪伴。其現起是呈現於禪修者的體驗裡為一個
相續不斷的過程。其近因是名色(
精神與物質),因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地單獨生起。
━━━━━━━━━━━━━━━━━━━━━━━━━━━━━━━━━━━━━━━
一個有情生命同時間只會有一個心(識)一個心路,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會同時出現。
舉例來說眼識出現時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會出現,
其餘依此類推。
眼門心路出現時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意門心路不會出現,
其餘依此類推。
心路和心路之間是不斷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有分心是意識。
心和附屬心所的關係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55 - 56頁:
一、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生(ekuppāda);
二、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滅(ekanirodha);
三、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緣取同一目標(ekālambana);
四、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擁有相同的心所依處色(ekavatthuka)。
(欲界眾生和色界眾生的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會依賴心所依處色,
無色界天人的心和附屬的心所不會依賴心所依處色)。
身(物質)和心(心理)一定會不斷剎那生滅、無常、苦、無我
1.將身心當成永恆不變是錯誤「常想」。
色、受、想、行、識(心、心所、色)一定會不斷剎那生滅所以是「無常」,
了解「無常」就會破除錯誤「常想」。
2.將身心當成快樂是錯誤「樂想」。
由智慧了解身(物質)和心(心理)只會不斷被剎那生滅逼迫所以是「苦」,
這種智慧和煩惱不相應不會有心理的苦受,
和這種智慧相應的感受是美好的感受,
了解「苦」會破除錯誤「樂想」。
3.誤以為「我」可以控制「我的身心」是錯誤「我想」。
心、心所、色(物質)就只是依照自然律變化不會服從我的命令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所以心、心所、色(物質)是「無我」,
了解「無我」會破除錯誤「我想」。
心無法認知自己和自己的附屬心所不過可以認知過去和未來的其他心和附屬心所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18頁:
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
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個心流裡的一個心,
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裡的其他心,
亦能識知其他眾生的心。
━━━━━━━━━━━━━━━━━━━━━━━━━━━━━━━━━━━━━━━
根據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心無法覺知自己(當下的心)不過心可以覺知過去已壞滅的心,
修四念處了解自己當下的心其實是當下的心和心所覺知過去前幾剎那剛壞滅的心和心所。
修四念處時當下的智相應善心
會逐漸更清楚覺知自己最接近當下的身心自性、生滅、無常、苦、無我,
如此就會逐漸發展出出離智慧消除所有煩惱。
心和心所的圖表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在法語道場的網站可以抓到明法比丘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3b.pdf
上面網頁的第一張圖表是《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中的89心,
基本上心可以分為89心,
如果將89心中的8個出世間心依照5禪的不同再細分為40個心就會有121心。
在89心中除了無因不善果報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總共5個心)以及
無因善果報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總共5個心),
其他的79心全都是意識。
釋迦牟尼佛只有將識再細分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至於第七識和第八識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不是佛教教義。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6a.pdf
上面網頁的第一張圖表是《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的心與心所之關係圖表,
心與心所之關係圖表說明89心各有哪些附屬心所同時生、同時滅、取同一個所緣。
7個遍一切心心所是觸、受、想、思、心一境性、命根、作意,
除了7個遍一切心心所中的受和想其他的50心所都屬於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行。
19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
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
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上面網頁的第二張圖表是《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的心與所緣之關係圖表,
心與所緣之關係圖表是說明89心能取什麼所緣以及不能取什麼所緣。
作用之概要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08頁: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08頁的表格說明89心可以執行什麼作用,
舉例來說89心的哪些心可以執行結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2捨俱推度心、8欲界果報心、9廣大果報心可以執行結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人類的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報心,
當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報心執行結生的作用時就是結生心,
當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報心執行有分的作用時就是有分心,
當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報心執行死亡的作用時就是死亡心,
其餘依此類推。
五門心路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7頁表 4-1: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7頁的表 4-1 是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其中的有分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彼所緣是果報心源自過去的業,
五門轉向心和確定心是唯作心,
果報心和唯作心不會造業只有中間的七個速行心會造業,
如果速行心是善心會造善業、速行心是不善心會造不善業。
2.
眼識之外的有分心、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彼所緣全都是意識,
釋迦牟尼佛只有將識再細分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至於第七識和第八識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不是佛教教義。
3.
了解眼門心路之後同理可推就可以了解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
眼門心路、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有同樣的模式合稱五門心路。
概念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論藏阿毗達摩,
自然界真正存在的究竟法只有心、心所、色(物質)、涅槃,
不過在心、心所、色(物質)、涅槃之外意識還可以想像自然界不存在的「概念」,
例如意識可以想像有隻機器貓叫做哆啦A夢,
哆啦A夢還能坐時光機回到過去改變過去發生的事,
不過自然界中不存在哆啦A夢和時光機,
哆啦A夢和時光機只存在意識的想像中。
心、心所、色(物質)、涅槃各有不同的自性,
不過「概念」不存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意識的想像中,
「概念」沒有自性也不會剎那生滅。
修四念處的心和心所是取最接近當下的心、心所、色(物質)為所緣
然後清楚覺知最接近當下的心、心所、色(物質)之
自性、剎那生滅、無常、苦、無我,
修四念處的心和心所不取概念為所緣。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5頁中有說明意識中的哪些心可以取概念為所緣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5頁:
要更了解什麼是概念可以參考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310頁 - 314頁。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310頁 - 314頁:
佛教教義的因果業報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000.php
琉璃王報復釋迦族
採集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淪生死,
一如洪水沖走沉睡的村落。
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希望與釋迦族締造姻親關係,就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請求
與 釋迦族的一位公主結婚。釋迦族的王子們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應他的請求,但他
們 卻送給他一位美麗的女孩,而不是公主,這女孩是摩訶男與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
波 斯匿王立這位女孩為妾。後來,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並且命名為琉璃。王子年滿十
六 歲時,被派去拜訪外祖父摩訶男和釋迦族的王子們。他受到某種程度的款待,但所有
比他年輕 的釋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個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過了幾天,王子
一行人折 返回國。王子剛動身沒多久,一個女僕就被傳喚來用牛乳清洗王子坐過的地方
。這女僕 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這是那個婢女的兒子坐過的地方。」這時候,一位被
王子派遣 回來拿東西的隨從偷聽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報告說,王子的母親茉利夫人
事實上是 婢女的女兒。
王子知道真相後,極端憤怒,發誓有一天要毀滅所有的釋迦族人。後來他當了國王
,果真發兵攻打釋迦族,並把除了摩訶男身邊的人和少數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殺殆
盡。事後,他和軍隊在返國的途中駐紮在阿致羅筏底河床。當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帶暴
雨傾盆,暴漲的河水如萬馬奔騰地把他和軍隊一齊衝入大海。
聽到這兩件悲慘的事故,佛陀向眾比丘解釋,他的親人──釋迦族的王子們在前 世
曾經在河中用藥毒魚,所以今生才會集體喪生。
至於王子和他的軍隊,佛陀說:
就像洪水衝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樣,死神帶走 所有迷戀感官享樂的眾生。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琉璃王因為屠殺釋迦族造下重大惡業所以死後墮入地獄。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54頁:
於此,在一切情況之下,當所緣是不可喜時,(所生起
的)五識、領受、推度與彼所緣皆是不善果報心。當所緣
是可喜時,它們則是善果報心。若所緣是極可喜,推度與
彼所緣則是悅俱。
━━━━━━━━━━━━━━━━━━━━━━━━━━━━━━━━━━━━━━━
釋迦族因過去的不善業產生不善果報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所以釋迦族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接觸到不可喜所緣(琉璃),
釋迦族因為討厭、看不起、排擠不可喜所緣(琉璃)所以為自己惹來更大麻煩。
琉璃因過去的不善業產生不善果報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所以琉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接觸到不可喜所緣(釋迦族),
琉璃因為討厭不可喜所緣(釋迦族)所以屠殺釋迦族結果造下更大惡業。
當一個人遇到非常討厭的人時得了解這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惡業才會遇到這個討厭的人,
如果去講那個人的壞話採取行動害他就會造下更大惡業得到更大惡報。
眾生臨死前的心路過程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0頁:
於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
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果報心、
五色界果報心、四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捨俱無因推度心。
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
所緣。在所有三種作用裡,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
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
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
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
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
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
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
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
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
獄之火。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90頁 - 191頁:
臨死業(ā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
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
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
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
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
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裡,
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為一種
傳統。
在沒有重業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
世的投生至那裡。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
業或惡業。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產生它們的果報。
《阿毗達摩要義》舉出了錫蘭蘇納尊者的父親作為例子來說明臨
死業:
「蘇納尊者的父親以打獵為生。當老得不能再打獵時,他即
去他兒子的寺院裡出家為比丘。不久之後他即患了重病,而看到地
獄的狗上山來咬他的影像。他感到很害怕,所以要他的兒子趕走牠
們。
他的兒子蘇納尊者是一位阿羅漢,他知道其父親是見到了趣
相,即將投生到地獄裡去。因此他即趕快叫其弟子們拿了一些鮮
花,把它們散置於寺院裡的佛塔四週。之後他們再連床把他的父親
抬到該佛塔前。其時,蘇納尊者即提醒他父親頂禮佛塔及對以他名
譽供花給佛塔感到歡喜。
該老比丘的心即時獲得平靜,他頂禮佛塔,且對以他名譽供
花給佛塔感到歡喜。其時他的趣相即時改變。他告訴兒子道:『你
那美麗的後母從天界下來迎接我上去。』他兒子也就對自己的努力
感到滿意。
這是子女們報答雙親的一個好辦法。」
━━━━━━━━━━━━━━━━━━━━━━━━━━━━━━━━━━━━━━━
如果沒有特別強大的善業和惡業臨死業會決定眾生輪迴到哪裡,
如果臨死業是不強的惡業
對佛教教義比較熟的眾生臨死前看到影像不對勁
就知道自己即將輪迴到四惡趣(地獄、畜生、鬼、阿修羅),
不過還是有機會可以翻盤改成善的臨死業,
有些佛教修行者會回憶這輩子造過的善業、功德,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或是複習自己學過的修行方法像是歸依佛法僧、慈心、佛隨念、出入息念、四念處等等。
看到影像變化成輪迴到人、天的影像就知道翻盤成功了,
不過對佛教教義不熟的眾生很難翻盤。
釋迦牟尼佛說過修四念處的功德是最重大的功德!
至於中陰身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瞎掰不是佛教教義!
投生天界者的臨死心路
https://pic.pimg.tw/amitaba48/1601010904-732700190-g_wn.jpg
這張圖是一個投生天界者的臨死心路圖表,
要注意到蓮花(業相)是那個施主前世善業的業相讓他這輩子可以輪迴成人,
因此那個施主那一世的結生心、有分心、死心都會認知相同的蓮花(業相)為所緣。
那個施主這輩子曾經佈施給佛教出家人,
他臨死意門心路的五個速行心再度回憶起之前佈施給佛教出家人的影像(業),
這個善業讓他下輩子可以輪迴成欲界天人(神)。
吸毒者臨死前看到地獄?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809
毛毛的!吸毒暴斃 兩男死前顫抖猛喊「地獄我不甘願」
2015/08/19 16:01:00 新聞台
曾經有個社會新聞記載有兩個吸毒者在暴斃前說:「十八層地獄,我很不甘願!」
那兩個吸毒者有可能在臨死前看到地獄的趣相。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宣揚釋迦牟尼佛所說正法律拆穿假佛教大乘經典的騙局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阿羅漢也是假佛教大乘經典的剋星,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和其傳人是現代世界上難得的善知識,
想要學習釋迦牟尼佛所傳正法律的人應該把握機會學習馬哈希四念處禪法。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四念處禪法資訊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 MBSC網站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說明如何修四念處增加智慧斷除所有煩惱。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minshantemple/ 明善寺 - MBSC國姓禪修中心
https://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8af767/ss-56227770
《正念禪修方法》簡短說明如何修馬哈希四念處禪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 休斯頓禪修中心
http://www.nanchuanfofa.com/ 四念處內觀禪法 南傳上座部馬哈希禪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5 禪修資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editationmacau/posts/2307215469298007/
全球馬哈希傳承禪修中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