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鸞友雜誌社
中華民國106年9月10日
歲次丁酉年七月二十日
森羅王 降
聖示:著書,論「盡忠職守」。
二○年代,山西省有位段姓善人,投筆從戎而職任民政助理員的工作,
工作內容即是適時發放米糧、撫卹金及關懷地區人民生活。
因為是時時局不安,動盪頻仍,人民大多窮困,段善人的職位
即攸關民生,雖然佔著舉足輕重的崗位,但其不以此而放肆,
反而戰戰兢兢細心分配糧食。比如:得知某家老弱較多,則會
分配己糧幫助他們度冬。常此以往,段善人養成習慣,
即使公職三十年後退休,仍然持恆濟困,組織慈善團體關懷貧困。
世人降生,因為環境及資質不同,都會養成不同的能力及習慣。
但當時局不安時刻,許多人是有志難伸的,因而素其本位盡忠職守,
就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像段善人,即使胸懷國家興衰,但若無法把
最基礎的事情完成,縱然胸有大志,也只不過是好高鶩遠罷了。
所以不同能力有不同責任,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不是不能做,
而是應該先思考能力內的事是否完成了,因為功過就在一念之差中分別了。
無法盡忠職守似乎變成時下青年的通病,比如:喜好「聽」音樂與「作」音樂
之間是有一道鴻溝的...
聽音樂可以賞析品評,只有自己的好惡;
但作音樂必須迎合眾人喜好,如何迎合喜好呢?
當然要分析市場,更須有基本功夫,才能審時度勢,創作出大家喜歡的作品。
因而盡忠職守─在國家大機器運作之下,應該盡忠於上司,貫徹其決策;
在個人的小宇宙中,則是完成能力內的事物。
段善人盡忠職守嘉惠鄉民,更在公門之下,為其博得證道下界神祉之機會。
因為在其所認為對的事務中,唯有幫助他人忘了自我;即使退休後,
仍然運用人脈延續善為,所以假使一生不知修道為何物,實質上,
其一生行善助人便是修持菩薩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