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tx9 (螞蟻)
2024-03-21 21:16:27看完一本書《破壞性創新的兩難》,這本書很無聊,就一位經濟學家在這邊論述一些似是
而非的東西。破壞性創新就是會造成成功企業跟不上創新的腳步而失敗,創新並不一定會
具有破壞性,這本書也不談本來就失敗的企業遭遇破壞性創新而失敗的情況。當然破壞性
創新也不一定會造成實質上的破壞,還要看舊企業怎麼應對。破壞性創新分成需求面的破
壞和供給面的破壞,需求面的破壞就是非架構的創新,不會影響企業的體制,但可能會被
使用新技術、新生產模式的競爭對手搶走市場。供給面的破壞就是會影響企業的體制,尤
其現在愈成功的企業,會為了追求規模經濟或最大效益而客製化自己的公司化體制、廠房
設計、銷售門路,這使得有什麼製程上的更新時,必須要淘汰舊的機器或體制,才能夠讓
整個體制更新。這會造成舊企業成本上的負擔,而且投資新科技本來就有風險,弄個不好
可能會血本無歸。相反的新公司可以直接使用新科技、新架構或新機器,比較沒有過去的
包袱,這使得新公司如果投資新科技成功的話,將有可能會擊敗舊公司。所以「破壞性創
新的兩難」就在於舊公司如果要回應這些可能會成為破壞性創新的威脅,必須做出可能會
失敗的抉擇,是要保守觀望看看,還是立即做出回應,就有可能會造成未來失敗的風險。
那舊企業要怎麼應付破壞性創新,這邊也要提醒一下,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破壞性創新。
你說舊企業也可以使用新科技來研發產品啊,當然如果可行的話那就不會產生破壞性,
而且舊企業如果掌握許多市場資源的話(這邊說的都是成功的企業),本來就有許多資源可
以研發新領域或新技術。但投資本來就有風險存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除非像是超級
企業(像Google、亞馬遜、微軟、Apple等級的),就算投資失敗但是只要本業固好的話就
不至於倒閉。一般大公司如果投資失敗或者運營不善、方針錯誤可能會導致倒閉或被收購
的危機。
好吧,回到正題,舊企業要怎麼應付破壞性創新? 本書提供一些方式,例如被動式回應、
主動式出擊。被動式回應就是先觀望,等到這些技術確實能夠威脅到自家企業就出手處理
,看是要向上加倍押注(投資新科技)還是收購競爭對手,不過被動式回應有些風險,如果
使用新科技的競爭對手如果技術成熟而站穩市場,這時候才要開始搞研發通常來不及了。
不過太早出手的話可能也會導致失敗,因為你不確定這項科技會不會具有破壞性。只有在
破壞性發生的當下(成功的企業被這些創新破壞),我們才會說它具有破壞性。所以在討論
創新具不具有破壞性,通常都是後見之明。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無聊的地方,感覺都在講
一堆廢話。什麼破壞不破壞的,需求面或供給面的破壞有什麼重要的。作者還提出一些例
子想要證明自己論點的重要性,就我看來這樣的研究實在是沒什麼屁用,離實務還差得遠
。
主動式出擊是什麼? 好吧我也忘了。要應付可能的破壞的話,如果資源有限確實是很難辦
,不管做什麼決策,例如觀望、投資新科技、成立新部門/新公司、企業體制面的改革、
收購或者用各種方式打壓對手都有可能會失敗,而且我們很難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所以無法靠預測未來來做出正確的決策。(雖然做決策都需要預測未來,不過反正預測正
確而且回應正確的就比較能繼續生存,預測失敗的或者回應失敗的就比較容易失敗。好吧
,其實一個企業的成功或失敗是進行式的,現在成功不代表以後會失敗,反之亦然。)
所以什麼預測破壞、回應破壞的說法我也覺得沒太大的意義,因為你不知道目前的創新會
不會產生破壞。
看來一項創新會不會產生破壞像是管理者要煩惱的事情,我們這些勞動者就乖乖地做自己
的事情就好,公司倒閉也沒辦法,拿不到遣散費也只能摸摸鼻子走人(也許可以走法律途
徑,不過我嫌麻煩。) 公司就算成功了也不會分錢給你,所以跟我們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講到創新就想到之前看的《泛工業革命》,這本書還比較有趣一點? 在講積體製造和工業
平台將掀起一場泛工業革命,的確看積體製造和工業平台可能會產生需求面和供給面的破
壞,不但採用新的製程方式、整個工廠、銷售網絡都要整個打掉重練。這當然對於新企業
而言可以直接採用新科技(價格怎麼樣就不知了,聽說積體製造的3D列印機比傳統機台還
便宜?) 舊公司如果要使用新科技,可能也只能使用一部分新的機台,舊的機台也會繼續
用好一陣子(或者賣掉?) 舊公司本來就有許多包袱,如果一些創新改變舊的體制不難的話
,我想許多的舊企業都會跟進,這樣的話舊企業還是可以保持領先的地位,並不會產生
破壞。要是如果需要改變更大的體制的話,這樣的改變可能就變得不划算了。
喔對了,這邊的破壞性創新看本書大部分是在講製造業,如果像是軟體業的話,因為軟體
很容易逆向工程,舊公司很容易複製新技術,所以可能比較不會有破壞的創新? 嗯,可能
不是這樣吧,網路服務有些也是殺到刀刀見骨。像現在AI產業,以軟體上來說,機器學習
算是近年來愈來愈夯的演算法,好像也不是什麼新技術,只是現在隨著硬體、資料量起來
後,人工智慧就變得愈來愈競爭了,當然有些和硬體也有關係,純軟體的話像ChatGPT和
其它AI聊天機器人之間的戰爭(Google好像之前和最近又有什麼動作了)。好吧,當我沒說
好了。不過本書大部分提到的案例都跟製造業有關係,像軟片和數位照相、硬碟、傳統手
機和智慧型手機(主要說iPhone)等等。
好吧,這本書還蠻無聊了,心得就打這樣吧,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感想。(謎: 愈來愈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