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MqQvdnf ]
作者: urlover (北海牧羊人)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台灣電子付款怎麼這麼落後的八卦
時間: Sat Feb 27 22:10:45 2016
※ 引述《nagisaK (Ivan)》之銘言:
: 台灣用卡來消費
: 用接觸逼一下的大部分都是用悠遊卡
: 還要儲值 麻煩
: 之前本魯在澳洲
: 不管哪家銀行
: 只要是簽帳卡 不用信用卡喔
: 都可以直接刷卡打密碼付費
: 如果是VISA卡有Paypass功能
: 逼一下就好了
: 銀行的部分 會有兩個帳戶
: 一個利息很低 一個是高利息
: 扣款是從低利息的扣
: 要買東西前用APP就可以及時把錢從高利息的轉到低利息
: 就算卡丟了也不怕別人亂刷(低利息錢不要放多就好)
: 如果身上沒現金
: 因為澳洲跨行提款手續費靠北貴
: 如果有去商店買東西
: 通常可以跟他要Cash out-領現金
: 就比如你今天買了一罐20塊的飲料
: 但想領500
: 就跟店員講
: 刷卡就是刷520 然後他拿500鈔票給你
: 機掰方便的
: 在澳洲出門很少在帶現金
: 通常帶張卡就好
: 反觀台灣
: 麻煩的要死
: 連之前SIM卡開放綁悠遊卡NFC都讓一堆人高興
: 有沒有台灣電子付費超落後的八卦?
今天先來講「線下」的電子支付。(文有點長)
20世紀就不看了。在21世紀初台灣其實有過全世界最先進的電子支付歲月,大概從2001年到2006年左右,第一次綠色執政的時期。那個時期,台灣是 Visa 和 MasterCard 重要的技術試點,而政府對於支付技術的引進也相對開放。這段輝煌時期在2005/6 的卡債風暴之後,嘎然而止。金管會對於電子支付轉趨保守,一直到現在。
這一切都要從 EMV 晶片信用卡的說起。
在20世紀末,台灣和馬來西亞是全世界公認的兩大偽卡製造中心,舉凡全球各地有銀行的信用卡資料大量被竊,偽造的磁條信用卡馬上就在這兩個國家生產。當時晶片信用卡已經開始使用,不過晶片價格貴,僅限於法國和德國少規模試行。另外,只有晶片卡沒有晶片卡刷卡機,商店還是只能刷磁條,當然也就沒實際效果。歐洲的商店都是自己買刷卡機,沒有實際商業利益誰要多花錢買晶片刷卡機?(客人用磁條或晶片刷卡,商店賺得可是依樣價錢)。台灣不一樣,台灣的信用卡收單行從八十年代就是免費提供刷卡機給商戶使用,因此只要收單銀行願意,整個信用卡系統的更新
就很容易。
於是乎,政府以及銀行公會推動之下,從大概 2003年開始全面啟動台灣晶片信用卡機更新,中國信託、台新銀行也大力發晶片信用卡。這時候的台灣,真正是站在電子支付技術的浪頭。你知道嗎,美國直到這兩年才轉換使用 EMV 晶片信用卡,比台灣大概慢了十年。(不過台灣當時採用的是 chip-n-signature 使用簽名付款,後來也沒有升級到歐洲使用的 chip-n-pin 個人密碼認證,這也讓現在的應用跟不上潮流。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等一下,這也就只是信用卡技術嗎?有什麼好說嘴?
剛剛說了,在商店裡刷卡機才是重點。商店換裝晶片刷卡機之後,銀行系統跟隨 EMV 的規格也必須大幅升級,而晶片攜帶的資料量比磁條大得多,這讓很多不同的線下支付應用變得可能。而非接觸式的電子支付也可以透過同樣的設備進行交易,所以大概在 2005 年左右,台灣也直接成為晶片規格 VisaWave (Visa) 和 Paypass (MasterCard) 最早的試點。當時美國已經採用的 VisaWave 和 Paypass 所傳遞的都是磁條規格的資料,台灣則是直接跳到晶片非接觸式規格。屈臣氏、頂好超市都是當時最主要的試點,Visa 和 MasterCard
還在台灣補助銀行購買外接式非接觸式讀卡機。
除了 VisaWave 和 Paypass 之外,MasterCard 子公司 Mondex 還想在台灣推廣 Mondex 卡。Mondex 的重點是他可以卡對卡轉帳,只要把 A 卡插在一個手持的讀卡機裡頭,另一張 B卡隔空逼一下讀卡機,錢就直接賺到A卡。這種 C2C 交易完全不用任何網路,說來要比現在對岸的支付寶、紅包轉帳都要神的多。這麼神,為什麼沒被全球採用?問題就是他完全避開了銀行路徑,直接踏到洗錢防制的紅線。Mondex 只好改成 B2C 模式,和宏碁合資成立一家叫做萬碁的公司,大概只有一個成名之作,那就是「南部地區IC智慧卡電子票證TaiwanMoney卡」,可惜這個卡也在民國
100年停用了。為什麼會停,當然不適技術不好,而是商業應用沒起色。
當然,悠遊卡在 2002 年開始發行後,也是電子支付的先驅。你知道嗎,在號稱要讓電子支付代替使用紙幣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到了2010年左右才開始在公車和地鐵使用非接觸式卡,在此之前大家都是買紙票。想想,還是可以小聲說一下:台灣難波萬 ~~
這段時期也是利用信用卡紅利積點系統的黃金時期,不同的信用卡應用都有人試作。比較有名的就是遠東集團的 Happy Go.
好啦,電子支付蓬勃發展,信用卡發行量大增,沒有信用的人還可選用現金卡。2006年來了,號稱有70萬國民淪為卡奴,幾個發卡銀行每年動輒打掉三百億的呆帳。本來樂於發展電子支付的扁政府又正掉入搞不清楚的政治漩渦,風險控管就成了主要政策,什麼新技術都不用談。銀行政策緊縮,商戶數大減,信用卡消費意願低迷。2006年台灣最大的收單行:聯合信用卡公司和中國信託幾乎沒有採購新的信用卡刷卡機。
好死不死,這段期間又蹦出來幾個重大的商戶倒閉案:水都健康休閒中心、高峰百貨、新糖主義、佳姿健身中心、亞力山大。這幾個倒閉案的關鍵在於採會員制,發售的期約禮券無法兌現之下,消費者轉向銀行要求拒繳信用卡費。民意為主的狀況下,政府做了一個很不好的決策,要求信用卡收單和刷卡行
出面解決。原本商店和消費者的糾紛,應該是兩造的問題,即使禮券無法兌現,信用卡銀行都應該是善意第三者。沒想到政府卻要求銀行吸收損失。
這是個轉折點。這是個轉折點。這是個轉折點。台灣的信用卡應用從此趨於保守,銀行一切以風險控管為先。有一陣子所有的期約交易的商戶 - 補習班、旅行社... 都無法收卡。到了 2008年以後,政府在政務上「無為而治」的風氣,當然也就不用太期望電子支付的進步了。
科技始於人性,應用基於環境。台灣的電子支付看起來沒對岸火熱,但是其實基礎都在。應用不彰,政府的政策要負點責任,銀行、商店和消費者的心態也要付一點責任。這就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