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早期幣圈要賺錢比較單純,挖礦或是花錢買比特幣,hodl就行了。後來演變到追ico,
雖然說要消息夠靈通才投得到,但也還是面向public。再下來出現了ifo,那也不難參加,
分叉前買幣就行。但是現在大鱷多了,本來早期發跡的hodler搖身一變都成了“機構投資者
”,對岸大hodler不是開交易所就是搞新幣,而近期新ico的玩法演變成給機構夠多的bonus
,然後才賣公眾,例如bread賣給機構的量就大於賣給公眾的量。xiaolai跟xd的事件,其中
對籌資對象的差異,也讓人隱約知道那些大玩家已經開始新的玩法。這種資金盤玩法,要是
能夠擠到夠前的位置,獲利穩妥。因此我問了一個對岸認識交易所的網友有沒有渠道,他說
他私募的quota都是他老闆放出來的,一般市面上的那些私募渠道他不熟。想問問版上大大
,怎樣看待這類新的私募新幣?會設法參加私募,還是敬而遠之? (突然想起多年前一個
上市公司老闆的小孩跟我說-有錢人是不會在二級市場廝殺的,他們股票有別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