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 詩人的浪漫與孤寂-動見体《台北詩人》

作者: home99888 (藍天驕子)   2014-05-15 23:07:35
時間:2014.05.14 19:30
地點:找我劇場
演員:吳昆達、謝俊慧、王詩淳、梁允睿、高丞賢、洪健藏
編導:王靖惇
死亡,是傷感、是永別、是孤獨、是遺憾。
面對傷感,我們需要幽默來釋懷;
面對永別,我們珍惜著還可以道別的時候;
面對孤獨,我們也許只要一罐啤酒陪伴;
面對遺憾,我們終得放下牽掛。
於是,在我們面對死亡同時,
我們也學習著幽默、珍惜、陪伴與放下。
在劇場中面對死亡課題,並不少見,
如近兩年的演出當中,有《如夢之夢》的奇幻旅程,
也有《西出陽關》中的感懷篇章;有《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幽默言語,
也有《人間條件》系列的草根印象。
但即便是看過這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想像與辯證,
即便排練場中服妝未定、走位受限,燈光配樂只能試圖有點氛圍,
我卻還是深深為《台北詩人》感動。
因為我看見了那一份詩人的浪漫與孤寂。
編導王靖惇從詩人叔叔的詩句出發,
透過打破時空限制的情節編排,
讓已逝的叔叔不只再一次活在舞台上,
也有機會在不同的角色置換間,和自己的家人、摯友及愛妻對話。
我不禁想到《京戲啟示錄》和《女兒紅》,
已逝的屏風創辦人李國修先生透過劇場和自己的父母對話,
以半自傳敘事滿足曾有的缺憾。
但《台北詩人》的編導王靖惇無意以此為自己的半自傳寫作,
而是用旁觀者的角度為叔叔寫傳,並藉著走入叔叔的殘存記憶中,
繼《屋簷下》之後,再一次深刻探討「家」的定義,以及人際相處間的酸甜愁苦。
雖然乍看之下把「自己」的角色縮限至最小,幾乎不出現在舞台上,
但經由劇本書寫,悄步走過叔叔的心路歷程,
戲裡的台詞、節奏、情節及畫面,也都可說是編導和叔叔對話的一部份,
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相當真誠、動人。
就文學傳統而言,戲劇文本與詩一脈相承,
不管是古希臘悲劇中歌隊吟唱的詩句,或是莎士比亞劇本裡的無韻詩行,
在劇作家一職尚未「正名」,在小說及散文尚未走入普羅大眾之前,
「詩人」便是文人雅士們最嚮往的文壇稱別。
如今引詩入戲,為詩人作傳演出,不單單呼應了文學脈絡,
當詩句成為台詞,當詩人思想成為角色功課,
我們不再只是閱讀詩篇,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接收,
而是能在舞台上看見字裡行間所埋藏的情感,
在角色間的對話與肢體互動中,認識或重新認識了這位台北詩人。
最難的,莫過於在處理自己現實生活中所認識的人物時,
容易流於個人記敘,困在既有的框架中無法跳脫,
可是編導卻運用了他特有的幽默及魔幻寫實技法,
深挖但不致於讓人難以承受,雖是個人傳記但又能引起觀眾共鳴,
親情、愛情、友情皆囊括在內,讓戲的質感更加厚實,更加有溫度。
編導用心,再加上演員功力紮實,絲毫不讓人擔心,
儘管天氣已漸漸悶得讓人難受,午後驟雨又不時擾人清靜,
走進劇場能有這樣一齣好戲相伴,實為生活中難得的小確幸。
作者: Barcham (挪威)   2014-05-17 16:36:00
推~ 下禮拜高雄再看一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