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敢說劇評,僅為淺見。
約莫四年前,臺南人劇團推出了「Q&A首部曲」,當時的我無緣親眼觀戲,而是在兩年前
透過DVD一窺所謂「影集式劇場」的樣貌。如同K24的戲劇張力,首部曲所帶給我聽覺、視
覺上的衝擊,令人激賞,但在輕鬆詼諧的表演背後似有些許陰暗沉重。以蔡柏璋導演一貫
的方式,將同性愛戀的議題再次赤裸呈現舞臺。
二部曲延續了記憶追尋的故事,以三段式的交錯型態開展一幕幕的悲喜人生。戲中主角們
各自擁有自我主線,看似無所交集卻又緊密相連。
傅嚴歆遠赴倫敦及對於腹中子去留抉擇、劉憶鍥而不捨飛往柏林尋回破碎的片段記憶、嚴
和及蕭伶一段因大時代動盪而留下遺憾的真情。這些主軸串在劇情裡,似有些片段零散,
卻也拼湊起帷幕下的具體輪廓。
想來探討劇中幾個主要的分線。
(一)傅嚴歆和劉憶的個人存在:
在二部曲中,傅嚴歆和劉憶再無如同首部曲時的交會,從孩子的產生及劉憶記憶的自我
破繭、到兩人間愛戀無聲無息的逝去,這些都型塑彼此分道揚鑣的交叉路口,並踏上各自
的追尋之路。二部曲始自二人分開後的追尋,終於追尋之後所覓得的不同結果,但仍未完
待續。
(二)傅嚴歆的追尋:倫敦的親人
傅嚴歆因劉憶為追尋記憶的背棄,而懷著身孕孤身前往倫敦尋找未曾謀面的爺爺嚴和,企
圖能一圓奶奶未竟之憾。而在倫敦巧遇的舊友嚴馥嫻卻和自己有著密切又疏離的血緣之親
:她兩竟分別是嚴和的孫女和女兒。嚴馥嫻的抗拒除了潛意識中埋藏著對父親隱瞞一切的
怨懟,或有更多的無可奈何,對著已患有阿茲罕默症的父親,這些親情中的背叛與失去也
成為彼此無法言說的傷痛,甚至不願面對真相。嚴馥嫻的形象在二部曲中顯得更為立體,
在強勢的演示中不難看出表面下隱匿的堅毅。
(三)劉憶的追尋:渴求愛的同志意象與性愛的露骨解放
劉憶,在首部曲中漸進了解自己的性格實際上並非車禍後的樣貌;在二部曲中遠赴德國柏
林,憑著一段熟悉旋律和僅有線索,徘徊於曾經暗戀的盟友家門口、聽著曾與自己發生關
係的中年同志父親述說,那些在自己腦海中已是一團混沌的爆炸性過去,再經歷釐清自己
的真實性向,無法與深愛的伴侶結合,進而直視曾經身為性成癮者的事實。
在劉憶的部分,較之首部曲,蔡導用了更多更多鮮明的同志、性愛與裸露意象,來呈現劉
憶失憶前的人生。煽情鋒利的台詞和各種視覺、聽覺衝擊,使觀眾不難單刀直入地直視這
赤裸裸的世界。也許是要以對比的型態充分展現劉憶失憶前後的劇烈改變,但是如此不羈
的性解放手法,似乎稍有些過,不啻讓人產生誤解,也失去原意。
蔡導也許算是臺灣少見常將同志議題放入劇場的導演之一,從早期一點的木蘭少女、
RE/TURN、浪跡天涯以至Q&A系列,同志意象些許隱晦些許彰顯,但都十分細膩深刻的傳達
導演所希望觀眾了解的這一部分世界。
(四)Stafan、Meggie與劉憶間的三角情愛:性向的窒礙
劉憶在失憶前的美好片段,是跟著暗戀著的Stafan在柏林同居一處並合組雙人樂團,伴隨
著吉他與歌聲的單戀既溫暖且心酸。Stafan喜歡熱情奔放的經紀人Meggie,但Meggie卻愛
上了劉憶。心之所向並非她他,而是他她。
典型的異性戀、同性戀間的三角糾葛,是有些老梗,但放在戲劇中依然還是張力十足的。
愛裡的無奈有太多種,劇中一幕gay bar裡Meggie示愛遭劉憶拒絕後,反身擁吻了還不及
反應的Stafan,gay bar後方屏幕中還停留在男子交媾的放映畫面,劉憶眼中淨是空洞的
絕望。無奈的並不是愛情本身,而是無法停止去愛不愛你的人。但終究到最後,這段三角
習題一樣是悲劇收尾,當失去記憶的主角天真的找到Stafan和他們的舊居,以為可以解開
一切困惑,但此處卻已人去樓空,只剩與Stafan結束感情的Meggie,頹然的收去一身塵埃
,避劉憶而不見。
(五)大時代下嚴和與蕭伶的愛情與遺憾:
這是整齣戲中最令我動容的部分,若少了這畫龍點睛的支線,想此作品未必能如此出色。
在嚴和與蕭伶的故事中,導演用了三幕戲的重點式呈現,細膩刻劃大時代下的愛恨無奈。
以倫敦地鐵上罹患失憶症老翁(嚴和)手中一台錄載著豫劇王魁負桂英段子的舊式錄音機
,鋪陳出這三幕戲中的悲歡離合。
第一幕戲在1966年的開封湖畔,描繪富少爺嚴和與唱戲女子蕭伶的熱戀情愫;第二幕戲,
在戲班子裡揭發了兩人對於未來的徬徨未知與衝突,導致決絕的別離;第三幕戲,分隔的
幾十年後,已失憶的老人嚴和和年輕時期的蕭伶跨時空相會,道盡一切恨與嘆,留下觀眾
席上一片悵然。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飾演蕭伶的女角當真披上了戲袍,以豫劇唱腔表演了這段「王魁負桂
英」,唱來鏗鏘有力、震盪人心,對比舞台下方嚴和的焦急和脆弱無奈,更顯得情緒到位
、絲絲入扣。
(六)劇末的記憶交會:
整齣戲其實是結束的有些唐突,最後一幕,劉憶在倫敦的地鐵上憶起,多年前他曾因緣際
會下答應幫助嚴和修復摔壞了的錄音機。而當王魁負桂英的調子從收音機中再度響起,也
帶出了嚴蕭兩人在地鐵上的跨時空相會。
憶起一切的嚴和請求蕭伶的原諒。
「原諒了你又如何?原諒了你,你的回憶就會比較不痛嗎?」
嚴和和劉憶的記憶復甦,年輕的蕭伶背影步出門口,同時謝幕。
這樣的收尾著實是令人有些措手不及的,就像還在彈奏的琴弦嘎然止歇,有那麼點不痛快
,似乎收得太忙太倉促,還沒來的及感受三方的惆悵,也有點不完整,感覺只收了一個支
線。最後雖然也草草交代劉憶傳了訊息聯絡傅嚴歆並道歉,但確實是失去結尾該有的力道
。
再來想談談二部曲中舞臺、時空設定及其他細節的部分。
其實每一次的臺南人劇場舞台設計,都令人十分激賞,其中尤以K24中的旋轉式舞台使人
眼睛一亮。
這回二部曲中的舞台設計也不遑多讓。雖是簡單的二層樓式舞台,但二樓部分是以一格一
格的貨櫃式型態呈現,每一格可以是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故事,在戲中同時
呈現多場不同地點及心境的戲時,是非常有感覺的。就算只是簡單的一塊長條形空間,靠
著視覺上的黑框隔間,卻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效果。
我特別喜愛這齣戲裡多個車廂式的舞台結構,可以是倫敦地鐵,可以是台北捷運,不管是
營造車體行進中窗外的跑燈式效果,抑或是具有巧思的車廂把手設計。舞臺中一樓通往二
樓的階梯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車站裡的扶手梯。一個好的舞台營造真正能讓人身歷其境,值
得肯定。
另外我覺得這齣戲特別用心的地方,還包括了多個跳躍式時點,故事發生地點橫跨了台灣
、中國、香港、倫敦和柏林,試圖營造出宏大的視覺觀點。不同場景的變換和多國語言(
粵語、英語、德語、中國式國語)的使用,也在在使此劇加分。多媒體螢幕和舞台劇配合
的呈現方式比較新鮮少見,同時也能轉換視覺焦點,從演員本身移轉到螢幕上放映的主軸
,是另一種吸睛模式。
音樂的部分也就不多提了,蔡導的歌唱實力真的棒,是會讓人沉醉其中的水準。雖然僅一
首和Stafan的合唱的確是太少,可惜了。本想能多聽幾首的。
「我們總是忘記想憶起的事,卻記得想遺忘的記憶。」
嚴和和劉憶為二部曲裡所談「記憶」的中心。
我們想記起的太多,能記得的卻太少,活在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世代,美好的回憶總是稍
縱即逝,直至年華老去時刻,應該所剩無幾了吧。
那也許Q&A首部曲及二部曲能帶領我們,或多或少回想起、追尋到好些美好的人生時刻。
如果還會有三部曲(應該會有吧…),我還是選擇進劇場支持,只希望別讓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