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創劇團:日常之歌

作者: Atica (吉米布蘭卡)   2015-04-18 22:59:27
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8.html
很難說這場演出是好看還不好看 (形容詞用法),但他不是很好看的 (功能上的) 就是。
時間:2015.04.18 2:30PM
名稱:創劇團 日常之歌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因為是下午看戲,上午就先把劇本讀過一次 (《日常之歌》是第十六屆臺北文學獎劇本組
首獎,網路上可以下載全本)。看戲是很私密的個人體驗,也是絕無僅有的獨家旅程。只
要能找得到本的,我都會盡量在演出前先看過,因為我覺得這樣對我最好,幾次實驗下來
的結果我也很喜歡,便成了一種習慣。
《日常之歌》的本很好入口,對話一般,人物一般,場景一般,沒花費我多少時間。閱讀
時,即便故事再怎麼普通,仍舊有些事件與場景是明顯擺在那兒,等著讀者去撿拾,如:
沒有癌症病患會全身包得像木乃伊,只剩下眼睛;一直被叮嚀要去作檢查的母親;要是那
件事情沒有發生,你們早就結婚了等。慢慢地,我拼湊出核電事故、劇中母女一直談論到
的父親樣貌 (進電廠處理核電危機,因輻射曝露過量而慢性死亡),以及該如何看待這一
整個故事的立場與態度。當故事走到最後,雖然不是用大鳴大放的方式揭露解答,但也算
是一路讀本過來,無意間幫讀者驗證了自行架構的過程。
這樣的拼湊感,一直到下午看戲的時候,都還持續進行著,也正巧跟演後座談提到的「拼
圖感」相吻合 (雖然好像不是導演提出「拼圖感」這詞兒的)。正是因為我知道了拼圖的
全貌,我更能專心的再一次去檢視故事裡是否有被我忽略的細節:清掃掉在地上的頭髮、
不經意提到的小孩很多的家庭聚會、人究竟能不能選擇何時死亡的安樂死議題,還有那一
扇 (雙) 望進另一個房間 (心裡) 的窗戶 (眼睛) 等。
《日常之歌》本就是緩慢的、幾乎不帶起伏波動的。導演忠實地服膺劇本的氛圍,但在為
數眾多的沉默中,又多利用光影跟音樂的變化,協助鋪陳看似空白,卻又複雜的難言之隱
。放大的最明顯的,莫過於第四場結束前的時芬。劇本裡寫著的是「不帶情緒地」的刷洗
/剪破褲子,演出卻採用了另一種方式進行:時芬慢慢地從煩躁、厭惡、憤恨張狂,一直
到脫下褲子,用一種近乎要磨破皮的歇斯底里,用力的摩擦自己光裸的腳。照在演員身上
那旋轉複雜的燈光,也說明了角色的掙扎與對自己的無能為力。
時間的流動在《日常之歌》裡不甚明顯,除了知道事故是兩年前發生的,其餘的人物對話
與行為,都僅維持在一種仍然行進,卻很幽微存在的步調,很少有完全的暗場來區分不同
的場景。我相信這樣的慣性是刻意追求的,為的是要凸顯無波的表面下,其實一直有翻滾
攪動的情緒在沸騰與被壓抑。然而,閱讀文本時,讀者可以隨著自己的速度調整爬梳;轉
換成劇場演出時,觀眾能否與劇組有相同的頻率與脈動?又或者說,該用什麼方式抓住觀
眾,讓觀眾能夠耐著性子,在沒什麼特別重點的情節裡,跟著演出逐漸釐清起源的線頭?
俗氣一點的說法,120分鐘無中場,又是這種氣氛不高不低的調性,真的很考驗觀眾的毅
力啊!
「過去是未來的預言」,劇作家在演後座談裡,以這句話說明了他寫本的緣起與目的。所
以,再怎麼絮叨的心得也就此停筆吧!
作者: skylooker (史蓋)   2015-04-19 14:12:00
看原PO看同一場~^^在牯嶺街小劇場看兩個小時的戲 屁股滿痛的 >"<尤其這部戲並非高潮迭起到可以令人忽略身體的不適被原PO的文章推坑 期待下週的金控迷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