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之前,製作人通常會安排一場「記者會」,讓記者進到觀眾席內欣賞
並拍攝部份精彩片段。記者會的目的是為了借助媒體曝光來刺激票房成長
(如果已經完售了還是要開記者會,目的可能是昭告本製作票房亮眼的美名),
劇團通常希望早一點開記者會讓票房衝刺的時間比較充足,但記者們需要
有舞台畫面可拍,太早開記者會對技術人員來說裝台壓力很大,
為了兼顧工作安全、舞台完成度與宣傳需求,
記者會多半會折衷在首演前一天下午舉行
(於是也常發生記者會與別團撞期記者要趕場或記者集中去採訪大團小團無人聞問)。
記者會是在首演之前第一次將演出呈現在外人面前
,茲事體大,因此不管舞台有沒有裝完、燈有沒有調完,
大家都會以記者會要呈現的段落優先準備,先求頭過,安度記者會之後
再把剩下的事情做完。比較嚴謹的團體會在當天早上或前一天晚上彩排記者會的內容,
或特別針對記者會另做一個表演版本,Crew們必須在匆忙間牢記記者會的換景順序,
又在結束後立刻忘得一乾二淨,以免和正式演出時混淆而出包。
記者會結束後通常有一小段放風時間,一方面技術人員可能想去抽根菸
紓緩剛剛緊繃的情緒,一方面男女主角或導演可能去接受個別訪問了,
舞監也就順水推舟讓大家喘口氣放牛吃草。
下一個緊張的行程莫過於「彩排」了。「彩排」的目的,是在正式演出前,
讓所有參與演出的人(表演者&技術人員)熟悉實際演出過程中所有會發生的事。
在此之前,各部門沒有機會把各自努力的成果依照正確的順序放在同一個舞台上,
這些事情怎麼發生、何時發生、持續時間、如何結束、彼此的關係,
組合起來是否能精準詮釋導演或編舞家心中的畫面,就是考驗舞監的能耐了。
「彩排」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依據各部門配合的完整度,其實可以細分為:
1. Dry Tech:沒有演員只有技術人員的排練。
主要是讓舞台Crew練習換景,燈光、音效、投影輔助配合。
2. Cue to Cue:包含演員與技術人員,執行有Cue點的段落,
沒有Cue的地方可以跳過。目的是讓表演者體會那些在排練場聽導演唸過就算了的
舞台或燈光變化,在實際演出時對自己的影響,也讓技術人員明白換景執行的
速度與路徑是否會危害演員安全。由於跳過了部分段落,技術人員無法正確掌握
兩次換景之間到底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碰到換景不順一再重來的時候,
演員只要重複台詞或再做一次動作,燈光、音效和投影只要按幾個鍵就能Go Back,
但舞台組則必須苦幹實幹,疲於奔命,暗幹在心。
3. Tech Rehearsal (技排):包含演員與技術人員,從頭到尾把戲完整走一次,
有問題可以中斷修正後重來(演員是否著裝或帶妝視情況決定)。
4. Dress Rehearsal (彩排):包含演員與技術人員,演員上妝也著演出服裝,
從頭到尾把戲完整走一次,不能中斷(除非危及人員安全)。
除此之外,近年來劇場圈吹起一股「開放彩排」的風潮,
就是開放觀眾參與原本應該是沒有觀眾存在的彩排,而且通常是不收費的
(畢竟彩排場的細膩度不如正式演出,還有中斷的風險)。
開放彩排可能有幾個目的:1.服務買不到票的親友團。
2.招待特定學生或弱勢團體換得公關或公益形象。
3.邀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評論者觀賞,提供導演參考意見或撰文推薦。
但無論坐在台下的觀眾身分為何?只要有外人在場,
對表演品質的要求與不能出錯的壓力就形同正式演出。
彩排如果能循序漸進地多來幾次,對導演、表演者、技術人員而言越安心踏實。
無奈的是,可能迫於預算拮据場租天數不允許、可能迫於裝台進度落後壓縮後面時間,
上述幾種彩排通常會以不同方式部份省略或合併執行。
一般來說,認真專業的團隊首演前應該要完成兩次至少90分的彩排,
現實是,越來越多首演場觀眾看到的其實是第一次正式彩排場。
彩排開始的時間通常會訂的比正式演出時間更早,以預留犯錯重來的機會,
但導演也可能因為覺得時間很多不知不覺就把原本的Q to Q偷渡成技排了。
導演和舞台監督是主持彩排的兩大要角,
導演總是希望再來一遍、再完整一點、再試一種;
舞監總是希望有一次成功就好、不要再加戲、不要再猶豫、留點時間給技術。
聽命行事的Crew們只能在側台帶著Intercom聽著兩人之間的角力,心中各有支持者。
若舞監放任導演自由發展,很可能彩排走不完或要追加預算加租深夜時段,
造成怨聲載道人仰馬翻;若舞監不留空間強逼導演不要執著於眼前,
很可能扼殺了在藝術殿堂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如何拿捏取捨,如何設定底線,
是有志從事舞監一職者需要鑽研一生的課題。
執行彩排最困難的是「如何開始」,並不是在Schedule上訂好「19:00彩排」
時間到了事情就會自然發生,舞監必須從18:00開始像趕集一樣地耳提面命
把每個部門的人和進度提前趕到位子上,
然後總在最後一分鐘無奈的發現必須再等一下:
等一下去抽菸忘了時間的Follow手回來、或等一下在後台妝還沒畫完的主角、
或等一下待機過久自動Shutdown的投影筆電重新開機、
或等一下燈控的Intercom突然沒聲音去換一副耳機來。
劇場裡有太多變數,各部門有太多「眉角」,
如果事前沒有對所有可能出錯的環節加以預防,
這些小問題可能在彩排時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彩排最怕在同一個點一再重來,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卡關是最傷士氣的。
可能是Turntable到位的速度和演員動作及影像內容對不起來、
可能是酒瓶落下的機關和燈光音效總是有秒差、
可能是側台快換的演員總是來不及在音樂結束前躲到平台後面就位,
需要越多部門(演員+燈光+音效+影像+機關+Fly)合力完成的複雜Cue,
失敗的機率越高。但這也是劇場的魅力所在,
正因為正式演出時沒有重來的機會,成功的果實才會格外甜美。
彩排就像一場模擬考,幫助你檢視準備不周的科目,
當你為此搞得灰頭土臉的時候,或許該慶幸它在彩排時就發生了,
於是你處理了,避免災難躲到正式演出才浮現
(當然,殘酷的是,彩排時沒出錯不代表演出時就不會出錯)。
劇場週的最高潮,當屬「首演」。首演是劇場週裡第一場演出,
其成敗大大決定了劇組後續幾天的心情與Call Time。
開演前的一個半小時,通常大家已經用完餐,
舞台組會拿出靜電拖把或吸塵器清潔舞台與穿場走道,
如果是舞蹈演出會加上濕拖一遍,然後把道具/佈景/吊桿回到Preset位置,
或填裝雪花袋、為灑水機關注水等等。燈光組會進行「Dimmer Check」,
依序把每一顆燈開亮,確認燈的投射位置有沒有偏移,燈泡有沒有燒壞,
Shutter有沒有被撞歪等等。音響組的Sound Check重點
擺在個別演員身上的無線麥克風,通常在吃飯前演員就會化好妝,
把Mic Pack纏在身上,沿著耳朵把細細的麥頭用膚色膠帶貼在嘴角旁,
等待Sound man廣播唱名,一一上台說話,試幾句音量最大的台詞有時兼胡亂喇哩,
確認訊號正常不會破錶頭。如果是錄影場導播就會請燈控開一組亮度較平均的演出光
讓攝影機對白。如果有字幕和投影也要請影像執行Check畫面有放在第一頁
因為他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如果舞監之前沒有利用空檔與館方溝通
演出時的配合事項(開演須知要不要放、遲到觀眾處理方式、
獻花動線安排、拍照是否要申請攝影證等),館方就會在這時候加進來亂,
把已經分身乏術的舞監整得更慘。開演前半小時通常是開放觀眾進場的時間
(如果在小型劇場席位較少可能會在開演前15分鐘才放觀眾),舞監會
提前5~10分鐘來到舞台邊,最後一次確認各部門準備就緒,
然後Call落大幕或播放暖場樂,如果該演出Preset時沒有大幕,
就會順便把還逗留在場上暖身或閒聊的演員趕回後台。
最重要的是,別忘了向館方及前後台人員發話通知「現在開放觀眾進場!」
(House Open),以免白目的工作人員誤闖上台與觀眾大眼瞪小眼。
觀眾進場後到開演前這30分鐘,是一段短暫又漫長的時光,
既不能遠離劇場去做什麼偉大勾當以免來不及回來就位,
一直盯著前台觀眾進場畫面又容易讓人昏昏欲睡,頻頻看錶怎麼才過五分鐘。
資深Crew們各有各的打發時間方法(提早去側台戴著Intercom閉目養神、
留在後台電視前看新聞或烏龍派出所、去抽最後一根菸或去廁所大便),
舞監只要記得提醒大家開演前5或10分鐘Intercom上線點名。
開演前5分鐘,是Intercom與無線對講機裡的尖峰時刻,
舞監要跟前台經理或館方舞監確認觀眾入場狀況(入座率)、廁所排隊人數、
寄票名單取票率、是否必須等哪位政要貴賓到場才能開始等等,
短時間內立刻要判斷是否Delay5分鐘或10分鐘開演?是否要延後Announce播放時機?
是否要派人做延後演出Announce?暖場樂及影像播完了要從頭再放或乾脆留白乾等?
還要記得安撫後台焦急的演員或導演現在是為何Delay與Delay多久?
演出正式開始後,演出的成敗就維繫在舞監身上了,
由他發號施令給出所有Cue點,聽Call的人必須依照彩排時要求的速度、方式、順序,
沒有秒差的完美執行,一旦失誤了、恍神了、錯過了、放歪了、放反了、
打翻了、過頭了,所有人必須想辦法補救讓演出繼續下去,
有時可以不著痕跡的悄悄修正,有時一亮燈就會惹得哄堂大笑或導演在後台大罵。
只要沒有造成人員受傷,演出通常不會中斷或取消,
當然,無論如何巧妙的救場成功,結束之後一定會立刻召開嚴肅的檢討會,
不讓同樣的意外再次發生。首演場的謝幕通常會安排一些「Special」,
有時是神秘嘉賓獻花、有時是導演或設計群會一同謝幕、有時是演員會開口說話,
如果喜歡這些「加碼」的觀眾,購票時不妨多考慮首演場
(相對的風險是該場次的技術熟練度可能還在彩排水準)。
如果首演順利成功,不啻為劇組打了一劑強心針,
裝台期間的委屈與苦水立刻抵消一半;如果首演驚滔駭浪,
當晚可能會立刻加租時段工作或隔天全體改Call 08:00,
經驗豐富的Crew與館方,通常在觀眾散場時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猜出隔天Call幾點。
給Call之後,技術人員通常會立刻鳥獸散,
大家都想早點離開這個已經關了一整天的劇場後台,
也體諒辛苦的館方人員讓他們早點下班。
理論上,隨著大家越來越熟悉Cue點與身體記憶,第二場、第三場演出會越來越順利,
Crew也從一開始緊盯著折在褲子口袋裡皺巴巴的換景表,
進化到只要講到一個Key Word能想起全部的動作,不但越來越從容的享受演出過程,
還有心情品頭論足今天哪個笑點演得比較好、哪個角色螺絲吃的比較少、
這次接到的Case到底好不好看等等
(不過即使覺得很難看,還是得敬業地完成每個該執行的Cue。)
通常在你還來不及留戀的時候,就會迎來本次演出的最終場。
劇場週的最後一天,多愁善感的人心情會有點異樣,
看著本該厭倦無比又無處可去的後台封閉空間,
想到幾個小時之後就要離開而且下次不知道何時再來,竟然會有一點點捨不得。
演員們面對最後一場演出也會顯得特別亢奮或惆悵,
於是容易特別用力演或自行「加料」,有時反而破壞了原本表演的穠纖合度。
因此劇團在安排錄影場次時,通常會避開首演場和最終場,
而取中段比較穩定的場次錄影
(即使如此,根據莫非定律只要是錄影場通常不會是最完美的一場)。
對演員來說,最後一場演出謝幕完畢,一切就結束了,壓力就可以釋放了。
對技術人員來說,謝幕才是戰鬥的序曲。最終場開演前,舞監、TD、ME、館方等人
通常會先開一次拆台會議,討論演完是否先休息吃飯、拆台的順序、貨車Call幾點等等。
歸心似箭的Crew中場休息時就會悄悄地在側台把下半場用不到的道具佈景拆解掉,
終場大幕落定後就會不留情面地撕開固定電線的地板膠帶,
移開擋路的側燈架,飛掉礙事的翼幕或側台Masking,雀躍地拿出板手或Screw Gun
,大刀闊斧地「摧毀」眼前看到的一切。
拆台順序通常從側台開始,然後是天上,最後是地面。
外加系統和機櫃的電源會第一時間關閉切換成館方工作燈,
以免誤拔斷電造成器材受害;如有使用雪花、沙土或泡泡機造成滿地狼藉黏膩
要先行清掃;貴重的器材(如鋼琴、喇叭、地板收音麥克風)
會優先保護或移到安全位置,以免兵荒馬亂中遭到池魚之殃;
綁住或迫緊的桿子會先行解開,否則忘記處理就動作會引發大災難;
如果升降貨梯位在舞台上,要盡早排除周邊的阻礙讓裝完箱的器材有路可出,
增加工作腹地;最危險的懸吊景會一開始先拆或留待最後再拆(需考慮裝車順序);
需要大範圍工作面積摺收的軟景或RP(背照幕)
會等到舞台乾淨了或障礙物較少的時候再降下來;
自行外加的軌道或沿翼幕通常會等到後期再拆卸並復原成館方的初始配置;
燈光解決完側燈後會先去外區貓道包廂回收色紙附件,
等舞台上忙亂一陣露出破綻時再見機行事降燈桿;
音響組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門,通常當你還在清點色片夾或綁翼幕綁帶時,
他們已經笑咪咪的把箱子集中在貨梯旁準備裝車了;
天上大部分的東西都拆下來後,會派部分人力去卸貨口開始裝車,
其餘人力處理舞台面:撕除馬克、回收螢光膠帶、用靜電拖把清潔黑膠地板(Marley)
再把地板捲收起來、最後用靜電拖把再清潔一次舞台地面。
通常來到這個階段,代表拆台已經接近尾聲,
裝車組的Crew可能會明顯感受到室內與戶外的溫差,
一邊欣慰地看著空蕩的卡車被逐漸填滿一邊擔心裝得這麼「鬆」會不會最後塞不下;
室內組的Crew一邊比賽誰地板捲的又快又漂亮
一邊想辦法把糾成一大團的廢膠帶塞進已經爆滿的垃圾桶。
有時你在忙碌中抬起頭,看著不久前令你心力交瘁的舞台漸漸消失,
不禁感嘆裝台的漫長與拆台的用時竟然這麼不成比例。
裝車完畢,有時會安排部分人力自行前往位在偏遠郊區的劇團倉庫幫忙卸車
(當然會加算時段給薪),你看著滿載佈景的貨車搖搖晃晃地離開卸貨口
隱沒在黑暗中,不敢相信一齣滿台的戲就這麼輕易地被打包帶走了,
如果你是可以直接回家的那群幸運兒,你就可以懷著微微的歉意在此畫下戰鬥的句點。
轉身收拾書包前,望著空蕩蕩的舞台,燈逐漸暗下來(館方或許正在巡場),
幾個小時前熱絡的演出氣息被抹除得一乾二淨,彷彿未曾發生。
儘管看起來與劇場週第一天進館時一樣空蕩,
你知道你們確實在這個舞台上一起經歷了一趟無法複製的劇場之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