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韻猶存,神魂已沓《蘭若寺》
演出時間:2016/4/9 PM 19:30
演出地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演出單位:臺灣豫劇團
《蘭若寺》取材自《聊齋誌異》聶小倩篇,歷年來多有電影與電視偶像劇及舞劇演出
,直至今時採用豫劇系統展演。從原作中的人鬼戀設定,豫劇版的《蘭若寺》將整體劇情
架構,設立於從未完成的兩條單戀平行線,用一夜的時間讓劇中人達成演出軸心,編寫視
角以寧采臣為主體,以他的人生軌跡推進,最終以他的自我犧牲終結兩段情緣。劇情部份
因有版友提出概略大綱,故於本篇不再贅敘,僅就本劇觀後感做為記錄。
《蘭》劇以寧采臣、聶小倩、燕赤霞先後相遇在蘭若寺為起點,以文生、花旦、武生
三種形象做為代表,強化三方個性特質(寧采臣呆萌、聶小倩嬌甜、燕赤霞端肅),加上
樹鬚龍(丑角)的嬉戲玩鬧,提點妖界對於人類七情六欲的輕視、利用、嘲弄,經由妖霧
擺弄,方能誘出人類內心真實,進而吸取精血,飽食一頓。
看似相差無幾的人物設定,在細微處發生歧異走向,本劇意欲導向的核心觀點,在於
探討情因何生?是因為外表、種族、性別、還是從來就沒有道理?寧采臣對燕赤霞一見鍾
情,聶小倩亦被寧采臣的暖男形象吸引。編劇在寧、聶之間埋下了一顆名為「情」的種子
,卻非為彼此而生,陰錯陽差地被燕赤霞打岔走向,最慘的是聶小倩還得化身為燕赤霞,
才能對寧采臣一訴情衷。縱觀全劇走向,不難發現編劇企使以同性議題與異類相戀雙觀點
進行探討,寧采臣最後決意捨身進入魔窟解救聶小倩,來自他內心最深處的意念。
談談本劇其他面向,《蘭》定位為青春豫劇,由豫劇團青年演員群擔綱演出,舞美與
多媒體也一改傳統戲曲舞臺意象式代表,採用假山、寺門等一體成形組合,以演員在場上
移動與道具轉移,運用燈光與多媒體進行轉場運用,暗燈換景造成上半場節奏顯得拖板凝
滯,下半場採用不暗燈換景又使節奏過快,讓板眼分明的戲曲程式無所適從,音樂連結與
演員身段動作疏離,投影於假山上的多媒體樹藤與燈光相互造成干擾,光影在實物上投射
虛無感頗重,演員道白詞彙帶入舞台劇口吻,少了原屬戲曲中的俐落優雅,刻意強調劇中
人的最終選擇,也使整體的不合拍感更為突顯。
除去技術整合的問題點不談,《蘭》劇在書寫人類情感方向上,用了深入淺出的題材點醒
「情」的各種依附關係,寧采臣、聶小倩成為兩條平行線的愛情、燕赤霞回歸平淡的渴求
,樹鬚龍被聶小倩點醒的友情,細微處聆風起,乃本劇最為誘引人入戲之處,反之也考驗
演員對於人物情感掌握的能力與感受是否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是一門十分艱鉅的課程。
他日若有緣,演出再相逢,《蘭若寺》或可成為臺灣豫劇團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