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梁祝的繼承者們》觀後感

作者: ikyaroru (daisy)   2016-05-10 13:42:22
年初在恨嫁演後簽書會,導演說他的戲要看三次,但同一齣戲在同一檔期三刷還真是有點
難度。兩年前曾飛去香港看過梁祝,和這次台北的編排有些不同,而我生命的境遇也和當
時不同,感悟自然也就不同。
再看梁祝,我沒帶花,但帶上了觀後感與大家分享。
林導的戲我喜歡《梁祝》大於《恨嫁》,可能是共鳴點(G點?)(劇裡一直出現很想拿
出來用一下)比較多,因為自己不恨也沒嫁,但是常常思考繼承這件事。最重要的是音樂
太好聽了,滿分!這兩年反反覆覆的撥這張OST,打掃聽洗澡哼,演出時差點忍不住要跟
著唱。(還好沒有不然恐怕會被打然後請出場)
雖然林導的戲正反兩極評價頗為極端,但是一齣戲或一件事情如果都只有一種感想也不太
正常。總之呢,這齣我真的很喜歡。
(一)繼承者們
母親節這週上演《梁祝的繼承者們》格外溫馨,想到母親,想到繼承。繼承是什麼?繼,
續也;承,受也,奉也,從字形看來是兩隻手接到東西再往下傳。像大隊接力,而且是家
族的大隊接力,爺奶傳給爸媽,爸媽再傳給我們,我們又再傳給子女。傳遞的是接力棒,
至於跑者本人呢,「我」是誰?「我」能不能不傳,或是可不可傳別的東西?第一首歌〈
為什麼不能與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很明白的說:「繼承/繼承/離不
開人擠人人嚇人與人傳人的過去」,孩子要跟著寫好的劇情演戲,這就是很多父母所希望
的繼承,祝員外祝夫人當然也不例外。
為了確實繼承,父母得站在威權的位子上執行,「揍你/揍你/別問父母為何不對小孩說
對不起」。祝家兩老出場時,總是站在比較高的位子上,不是有白方塊墊高,就是有人把
他們抬起,他們不曾和祝英台平起平坐,說話要高亢誇大還要重複好幾次,這樣才有敬畏
,傳承才會順利。
第一場祝英台做了一個夢,與事實相反的噩夢,夢裡他要念理工學院,他要賺錢、踏實、
保障、規律,這是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繼承的,卻是祝英台的噩夢,因為他要藝術,但這
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祝英台想遇見自己,不讓別人來定義生命的意義,因此她念了藝術學
院,這是一個不一定能賺錢,不太有保障,生活又不規律的學院。繼承,從祝英台開始發
生微妙的變化。梁祝的故事是悲劇,註定事與願違,下半場戲祝英台被騙回家繼承家業,
離開藝術學院,面對現實後,祝英台就死了。
另一個主角梁山伯,父母都是畫家,畫了畫卻沒有家,在第十六場「父親的自畫像」,他
說父母讓他繼承了他不想繼承的才華,他還繼承了一張重疊父母生命的畫。他恨父母也恨
自己,他想把這些繼承還原成一張白紙,他再也不想繼承再也不想畫畫,他撕掉了他的畫

都不想繼承的梁祝兩人,因藝術而相會,也因藝術而分離──最後祝英台繼承家業而離開
藝術,梁山伯不想繼承父母的才華於是離開藝術。〈梁山伯嗆聲祝英台〉這首歌結束,梁
山伯把自己藏到人群裡,祝英台哭著離開,兩人分手了。
然後他們就都死掉了。這就是面對現實,現實往往扼殺藝術。
這齣戲叫《梁祝的繼承者們》,他們死後,有沒有人來繼承他們呢?有的,是觀眾,我們
從這齣戲的手上接過感動或感悟,把他傳給身邊的人,這也是「繼承」,我想我們都會是
梁祝的繼承者們。
(二)有什麼問題
第九場戲「藝術學院」,藝術學院有老師,《三國》也有老師,所以兩齣戲都提到了「教
育」。教育,可以是幫助「繼承」的工具,也可以是打開思考的鑰匙,端看老師如何運用

劇中老師問同學懂了沒,梁山伯說不懂可是又不問,因為老師只想聽到問題得到答案,他
不想聽到問題然後生出問題。祝英台覺得有問有差,差別在「選擇」,選擇是要相信還是
不相信他,而且不只是相信,還讓自己思考,自己經驗,這很浪漫。
老師不覺得教育是浪漫的,浪漫的另一面是浪費,他矯正祝英台的姿勢(《三國》也有老
師矯正女學生的姿勢)。時間就是金錢,浪費時間在思考和體驗上,就是浪費金錢,老師
根本賠不起,所以教育就是要快快的吸收,快快的排洩才有效。學生們在舞台上排開,每
個人拿著湯匙當作畫筆在白方塊作畫,可是湯匙是舀食物用的,如果老師希望學生把課堂
上的東西像食物般吞嚥,而不咀嚼不思考,那不就是「填鴨教育」?
「努力培養繼承者,做出一模一樣的藝術品,然後再回饋給這個人人長的一模一樣的社會
」老師這麼說,而學生列隊被老師的大湯匙點成一樣的身高。
看到這裡,我差點要跳起大聲鼓掌。(容我講一下自己的事,沒興趣的這段請先跳過。)
前面提到初次在香港看梁祝和現在的境遇不一樣,就是差在大學畢業後去高中實習,我在
師培的求學過程,教授提供很多教學方法,現在已經不再流行傳統講述的填鴨法,不過在
教學現場大多的老師還是固守這種教法,有個老師曾說:「學生一天那麼多課程,哪有時
間思辨,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答案是最快的方法,而且你改變教學方法,如果學生成績退步
,你反而更不好跟家長交待。」這不就是劇中老師說的話嗎!!!(三個驚嘆號)而我自
己實際操作新的教學方法如學思達,也不是每個學生都配合(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太菜),
很多學生還是喜歡老師直接給答案,正呼應「你要改變學生,你要先改變社會;你要先改
變社會,你要先改變歷史;你要先改變歷史,你先改變大氣層吧你。」
弔詭的是,我當下也被該老師說服,覺得很有道理,直到現在才發現問題的癥結。
祝英台聽完老師的一席話,說:「因為剛才的體驗,我發現你就是那個問題。你問題就是
當需要承擔責任時你選擇逃開,當需要對抗壓力時你選擇躲避,你的問題就是害怕改變,
害怕失去。」是啊,這才是問題的所在,改變需要勇氣,而我們普遍都是缺乏勇氣的。
(三)跟自己談戀愛
祝英台問:「改變需要勇氣,不是嗎?梁山伯。」,接〈平凡〉這曲,「為什麼你的世界
沒有白紙?」假設白紙是一張沒有歷經過人生,代表梁山伯是不願意受傷,不願意去經歷
的那個自己,怕被拒絕而不去愛,怕誰先認真誰就輸了,也因此,他的自畫像就只有白紙
,他是沒有故事的人。可是祝英台不是,他熱烈追求梁山伯,他的紙上畫的梁山伯。梁祝
兩人一體兩面,他們是每個人的勇敢和退縮。
面對害怕受傷的梁山伯,祝英台說你跟自己談戀愛就好了,日常生活景象就是跟自己談戀
愛。下接第十一場「一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離開,但問題
是「當我不願意相信我是一個人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嗎?」,寂寞的萌發從不相信自己是
一個人開始,這時,是不是就無法跟自己談戀愛了?
(四)消失的馬文才
《梁祝》的大反派到下半場才出現,馬文才說你們沒發現戲演到這裡還少了一個人嗎?就
是我馬文才!可是又有聲音說我們只想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馬文才
選擇「HYPE」。
這時演員們從藝術學院的學生變成廚師,馬文才戴上廚師帽,要炒作才有新菜。為什麼新
聞標題總要下得那麼聳動?為什麼新開餐廳總是要有話題性?因為他們都需要被看見,被
注意,就像馬文才一樣,或者是每個想被看見的人一樣。生活中充滿各種炒作、作秀,「
現在未來都是馬文才時代」,於是馬文才拿水果刀割自己的手,燈光腥紅一片,殊不知其
實他也不敢用力割下去,最後掉下去的是一隻假手,反正夠熱鬧就好,會被注意就好,這
就是「HYPE」。
〈馬文才三部曲〉的第三部,葉麗嘉的聲音很靜很柔,與歌詞有些反差,聽來諷刺,而這
首歌確實也諷刺,「可以抄襲幹嘛要原創/有市場就好」,這大概是所有創作者面臨的痛
吧。此曲到後面有人拿走麥克風,可是主唱者被麥克風牽引,彎腰唱躺著唱,不管怎樣,
只要有麥克風就要唱,為了能被聽見,可以唱就好,「有面子就好」。
可是,面子的背後是什麼?「面子的背後是尊嚴,尊嚴的背後是能力,能力的背後是自我
,自我的背後是畫紙上勾勒出的輪廓和線條,輪廓和線條的背後是畫畫的我。」所以炒作
的背後其實是那個畫畫的我,那個不被看見的真實的我,真是蒼涼。
(五)圍裙與性別
林導的戲都會出現一些物件以串聯銜接,例如《三國》的網球,《紅樓夢》的氣球,對我
來說這很像詩。《梁祝》裡面的演員都穿著圍裙,圍裙有素有花有汙有淨,但不管是什麼
樣的圍裙都遮蓋了「性別」,因為生理男性和女性最大的差別就是下體的生殖器。第六場
「孿生兒」,祝英台問梁山伯如果我有個跟我一模一樣的哥哥你會喜歡他嗎,他們只差在
下面的ㄐ-(消音)。(全場大笑)
「性別」一直是林導眾多戲中的大元素(不敢說全部啦至少我看過的都有),如《三國》
和《紅樓夢》,為什麼用全男班或全女班的角色性別替換就會造成話題?因為我們已經習
慣男生演男生,女生演女生,男生就是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就是要有女生的樣子,這就
是代代繼承的性別刻板印象。再如《恨嫁》生錯殼而不被愛的四姊妹們,性別對某些人來
說其實是傷害,是阻礙。
《梁祝》更直接討論性別,把性別蓋起來,更可以看到性格,因為性別受到社會太多刻板
的制約而使得性格不再純粹,〈圍裙〉一曲:「讓人在一起的是性格/把人分開的是性別
/看不見的是性格/看得見的是性別」。
從戲中圍裙的變化來思考「性別」:第一場,爸媽抱著一團圍裙揉成的嬰兒,這時第二性
徵還沒發展,嬰兒是中性的。上藝術學院後,大家都穿圍裙遮蓋性別也都是中性的,所以
梁、祝可以是男演員也可以是女演員。第十二場「浪漫主義」,兩人被大家拱說不准結婚
只准結拜,梁祝把圍裙脫下,在地上仔仔細細的摺圍裙,像是一種梳理,梳理之前祝英台
丟給梁山伯的問題,「我不要回答這些很娘的問題」、「我沒有翹小拇指和跺腳」,但日
常生活景象是「女孩子越來越像男孩子,男孩子越來越像女孩子」,所以梁山伯對性別產
生疑惑,甚至觀眾也是。
一開始唱〈圍裙〉這首歌時,演員把圍裙摺對半遮住下半身,而葉麗嘉在中央摺圍裙,到
最後大家都沒穿圍裙。歌詞用了很多物件代表男性和女性,就像法文有分陰性和陽性一樣
,「戰爭?女的/盔甲?男的/為什麼男的總是為女的服務?/帽子?男的/盒子?女的
/為什麼女的總是要包容男的?」這段點出了性別刻板印象,為什麼一定要按照這些規定
?性別重要嗎?「咖啡?男的/杯子?男的/恭喜他們百年好合(祝福他們永結同心)」
,但是現實是「可是杯子只能把咖啡喚同志」。不過,歌曲的最後提出了看法:「就像裙
子性格有很多/穿上了它可以是男/可以是女/就像你我身上的這條叫『圍裙』」。歌曲
結束前,演員幫彼此重新穿上了圍裙,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梁山伯跟著這首歌理清楚「
性別」不會是也不該是阻礙。歌曲輕快舒服,聽了很感動。(已淚崩,好想放給護家盟聽
。)
圍裙也可以是炒作,在下半場〈馬文才三部曲〉中,演員都穿著花圍裙,不像藝術系學生
而像廚師;圍裙也可以是成長,戲的最後,大家的圍裙上佈滿了顏料的汙漬,我想這或許
是斑駁後的成熟。圍裙在《梁祝》的多義性,是我在看戲中的小樂趣。
(六)如常與無常
第十九場「無常」時一修陳述老師的日常生活,但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打斷了他如常的日
常,還發生一起無常的車禍,結束他的生命。無常是生命的如常,像煙花般短暫一現,才
會有太多的來不及。早該知道這些無常這些來不及,可為什麼當下總是不做也不說,等下
次吧,然後就沒有下次了。看時一修的獨白,沒有一次是不被感動的,情緒被牽進他的對
白中同悲同喜,因為老師的死亡,也因為生命的無常,淚自然而然就流下。
最後一場「化蝶」,梁祝兩人也因「來不及」造成很多遺憾,當初有話不講要等下次,有
畫不畫要等下次,而下次在相見就是在墳場。《梁祝》的時間觀揭示的是「當下」,「有
一種瞬間叫不朽」,當下即永恆,不要來不及或許就不會遺憾了。
(七)為藝術犧牲
前面提到梁祝是因藝術而相遇,也因藝術而分離,他們在十八場「訪師」問起老師如何再
次與對方相見,老師回答藝術,所以最後他們在美術館重逢。
藝術是什麼?是屎嗎?這是梁山伯不被看見而說的氣話。我把藝術解釋得更廣,他可能是
個目標、追求,甚至是愛慕的對象,因追逐藝術而遇到很多人,也會因追逐藝術而脆弱受
傷。無論如何,戲的最後說:為藝術犧牲。
以這首歌作結很正面也很澎湃,藝術不能直接的提供吃喝冷暖,但是藝術的誕生源於每個
人的需要,心靈的需要。「藝術老早就跟你說過/你要為藝術犧牲」,藝術不曾離開,只
要我們記住每個追求的當下,他就會一直存在,這是《梁祝》最後帶給我的感動。
《梁祝》像塊大餅,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這齣戲於我已累積到三刷,以上是我想分享我
所看到的心得。戲跑得很快,歌詞字幕一閃而過,有時還來不及思考就到下一場了,不過
,留不住的才記得住,記得那些我還沒看見的,若有緣,未來再與《梁祝》碰面之時,我
會再來看你的。
作者: jack0403 (不喜歡吃苦瓜)   2016-05-10 15:50:00
推推!!
作者: yenyuu   2016-05-10 16:26:00
推,本文的確理出了部份盲點;一直覺得林導的戲實在太難一次看透,是需要多咀嚼幾回才能理解箇中邏輯的演出
作者: ym920822 (Yann)   2016-05-10 19:22:00
覺得看到你的感想,很多我還在思索的點都通了!!
作者: chien2830502 (優雅地崩潰)   2016-05-10 21:18:00
作者: AprilJasmine (AprilJasmine)   2016-05-10 22:04:00
推!!
作者: sharon28921 (三加一)   2016-05-10 22:06:00
推三刷,只看一次真的很難體會完全
作者: rachelchiang (Dimple:))   2016-05-10 22:36:00
推!!
作者: ingenue (東京留學生活)   2016-05-10 23:16:00
感謝分享 好文
作者: taxit (你不需要知道)   2016-05-10 23:31:00
推!
作者: buffbear293 (本姑娘是熊掌)   2016-05-11 00:32:00
推~你看的好詳細,這心得幫助大家消化了
作者: wj6520 (茶茶)   2016-05-11 07:44:00
推!!!
作者: fulgens (Φ)   2016-05-11 11:03:00
推 也有注意到圍裙! 謝謝分享
作者: moon83 (獨自反芻美好的回憶)   2016-05-11 17:38:00
推 分享到很多疑惑的點~
作者: JamieLes (尊重。謙遜。熱情)   2016-05-11 20:17:00
也期待能有再二刷三刷的機會~
作者: tree717 (tree)   2016-05-11 22:31:00
你梁祝系?
作者: joycewanga (宒宒)   2016-05-12 00:10:00
大推
作者: picapicapica   2016-05-12 08:15:00
推! p.s.兩年前我也有去香港 XD圍裙部分的詮釋寫得好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