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晚場 亞太傳統藝術節-日本坂東扇菊舞踊《間(Ma)》
演出前充滿了期待
但說實話,看完上半場卻是滿懷怒氣走出大表演廳
平心而論,上半場的日本舞踴,表演完全在水準之上
與9月時國光劇團和日本能劇合作的繡儒夢相較
這場同樣約半個小時的舞踴,表現與變化都比繡儒夢的舞踴讓人滿意許多
但讓我生氣的卻是
整場舞踴竟然 沒…有…字…幕
日本舞踴是舞者的肢體與藝者的彈唱相互緊密結合的傳統藝術
除了觀賞舞者的表情、動作之外,藝者的唱詞也是重要的表現
就像京劇裡,不可能只讓你看表演者「作打」而不看「唱念」
其中的唱又不可能沒有字幕
京劇在中文環境裡也需要字幕,是因為京劇所使用的語言大多已不是當前的白話
就像唱詞裡的詩句、念白裡不時出現的北京話等方言讀音
所以對首次或者不是太常接觸京劇的中文使用者來說,字幕可以協助他理解
而老戲友們則沒有困擾,甚至都可背得出唱詞與念白
但在這場日本舞踴裡
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觀眾能看到的只有表演者在舞台上各種抽象的動作
絞盡腦汁也不一定猜得到他在做什麼
除了入場前關於這場舞踴的超簡單,不到兩百字介紹,聲稱這段舞踴表現的是少女對愛情
的憧憬外,對舞踴所欲表現與傳達的理解幾乎為零
當然,表演過程中,女舞者的服裝更換、道具使用等,讓人體驗了一下日本舞踴的味道。
但這樣的表演,我可以去東京、去大阪、去京都各個大小表演場都看得到,還更原汁原味
,今天主辦單位之所以想把這樣的表演藝術引進國內,不就是要讓台灣民眾更能進一步理
解這些傳統藝術?在此情況之下,不給字幕是什麼意思?假設所有人都聽得懂日文嗎?
戲曲中心前台給的「不給字幕」理由簡單粗暴:因為表演團隊(也就是日本表演團隊)
沒有提供字幕。
所以,這個理由的意思就是,台灣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補助主辦單位辦理這樣一場大型國際
藝術活動,就是找人把國外的表演團隊邀請來台灣、供吃供住、找一個地方讓他們表演、
找個單位賣賣票同時吸引一些喜愛表演藝術的傻冒,花大錢印出一堆文宣,然後結束。
主辦單位不負責問一問這些表演是不是能夠代表當地的傳統藝術,不想一想這些其他國
家的傳統藝術要怎麼樣讓台灣觀眾理解接受,進而產生更多對傳統藝術或表演活動的興
趣,只要辦完活動撈一票錢就好?
如果真是這樣,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只能讓人嘆息。就別怪台灣民眾不願意捧自家人場
,只願意到國外花大錢看表演,因為台灣的主辦單位是用這樣的心態在辦事情的。
回到這場表演,上半場的日本舞踴是已經傳了兩百多年的老戲,確實是精華的積累,不論
是舞者的表情、肢體,串場的樂曲,都有讓人感動之處,但表演者的努力,就更讓人對字
幕缺乏感到遺憾。
至於下半場,我只能說,就像表演團隊自己在表演介紹中所說,這是一個還需要不斷努力
進化的新創作品。當然,我自己一直把下半場表演主題弄錯也有一定影響,我一直把下半
場的表演主題看成「問」,但實際的主題是「間」(我老花眼發作)。
作品想探討的是時間、空間等的關連,三個舞者在台上揮汗演出,看得出來十分努力,但
說實話,我感受不到舞者想要說的到底是什麼。
或許是舞台上方不斷流洩的稻粒(可能是)總讓我想到雲門的知名作品,也或許是台上的
南管音樂在與日本舞踴音樂相結合後,幾乎淪為純粹的背景板,還有可能是上半場舞踴的
女舞者,在未卸滿臉慘白妝容且批散著一頭長髮跳舞時,總讓我不自禁地聯想到貞子。不
論如何,下半場的表演讓我如坐針氈,唯一慶幸的是,時間不算太久,30分鐘忍完就可結
束。
一場充滿期待的演出,最後在遺憾中離場,只希望接下來傳統藝術節的其他表演,不要再
繼續這樣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