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朋友(40歲以上)、小朋友(7-10歲),來看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雞屎
藤舞蹈劇場改編日治時期臺南文人許丙丁的趣味白話文小說《小封神》,結合舞蹈劇場與
布袋戲。
一開始就聽到小時候常聽到的《紅蜻蜓》(赤とんぼ),和穿著媽媽童年照片出現過的制
服少女,好親切啊~原來我這位昭和青年和昭和少女所生的第二代,進入一場昭和時代因
躲避二戰空襲而闖入府城神仙世界的少女りんご(蘋果)的幻境。蘋果如何從愛麗斯夢遊仙
境般的旁觀,到最後以《臺灣三字經》調停崁南小上帝爺誤綁文昌祠魁星爺引發的府城仙
怪之戰,實在真趣味。
幾段舞者的仙怪舞蹈與打鬥,結合法仔鼓、傳統儀式與布袋戲傳統舞台的劇場元素,蘋果
搭配布袋戲偶三太子的串場,讓舞者、戲偶、穿黑衣的操偶者之間,製造不同的劇場角色
變化,三太子最後戲偶拋入綵樓,蘋果返回現實,遇到被徵召南洋做軍夫僥倖存活返鄉的
父親。
其中龜靈聖母的獨舞,呈現了雌雄同體亦陰亦陽、正邪莫辨,從奮戰失敗到投身國姓港的
悲憤哀怨。金魚大仙和鹿角大仙的雙人舞,道貌岸然(偽裝)和江湖術士混體,結合現代
舞和古裝舞,曼妙、俐落和詼諧。
舞台上使用《臺灣三字經》前四句的讀書聲,搭配把這些字「爾小子,生於斯;地理誌,
宜先知」投影遊走在曖昧光影裡,宛如咒語一般,來作為調停仙怪之戰。若將這些聲音和
一開始少女背書時同樣字句的有口無心,連在一起,前後呼應,有巧思。演後座談時,導
演提到劇情設計其實有希望精彩的經典像《臺灣三字經》,可以有機會被重新發現,用心
良苦。整齣舞劇從傳統長出新血肉,讓人驚喜,也讓現場小朋友們很投入。
《小封神》這齣戲之前也看過西田社傳統劇場的《神仙也瘋狂之臺灣小封神》布袋戲改編
版,當時就很喜歡。許丙丁先生完成於1930年代的《小封神》,到現在都是重要的前衛宗
教文學佳作。
這齣舞劇也讓我想到藝術家氫酸鉀所畫的日治時代的少女們,和藝術家洪福田畫的《台南
樂多多》的畫面。很高興終於可以在台北市看到雞屎藤的作品,之前多次看到在台南的演
出,可惜鞭長莫及。演後座談現場反映熱烈,幾位觀眾發言時還哽咽,可見這齣戲的感染
力,以及對雞屎藤長期在府城耕耘的敬佩。
臺灣的古城,像台南府城依然持續展現文化藝術與飲食悠久傳統的新風貌,可惜目前藝術
資源台北市獨大,中部的鹿港、彰化城早已盛況不再。期待有更多歷史記憶的新時代變身
,讓失憶、失語已久、以華語 / 台北市獨大的臺灣當代劇場,有更繽紛的時代地域特色
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