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0 是台江文化中心開幕大戲《海江湧:咱的日子》技術彩排場,正式演出在一個禮
拜之後。
導演廖若涵在開演前表示,這次的演出將讓觀眾看到台江劇場的所有可能性,果然三面台可
以變身蔗田、西瓜田、虱目魚魚塭(真的有水)、鹽田;上方的數條貓道與兩側的走道可供
演員出入;後上方能容納樂手演出;後方有船筏駛入;載著孩童的木箱(五分車?)可以沿
著軌道滑行;成串的蚵殼與裝鹽的籮筐也神奇地從天而將。
當然,廖若涵最擅長的影像這次也沒缺席,有地方耆老訴說台鹼的對土地的危害(可惜影音
不同步)、有自台江內海遠眺大眾廟的畫面、有廣袤的田野,更有土城聖母廟的元宵煙火。
《台江湧》的席次分為固定席移動席,前者是固定座位,只能在劇場內看著大銀幕轉播另外
三個
場景的部分即時影像。移動席,則依照觀眾拿到不同顏色的手環分組(藍/綠/粉紅),在開
場前
全數移動至大門口處,從平面以及二樓觀賞序幕演出(成衣廠,女工衣服設計很有時代感,
針車、紗線、布料等一樣都沒少),之後便請原來在二樓的觀眾下到一樓大廳繼續傾聽女工
的心聲,另外兩組則分別前往設置在台江劇場內的台鹼安順廠/登船處,一窺台江男兒
對未來的企盼以及被污染土地的無言抗議。(因此,只有移動席觀眾得以看完三段故事,長
達半小時的走動是值得的!)
待移動結束後,回到劇場內就定位,來自台江土地與人的故事輪番上陣:志在四方的男兒、
夫妻之愛、父女之情、母親對孩子的操煩、青年男女的愛戀、對土地的孺慕、鄰里間的扶持
,如織錦畫般展開在觀眾眼前。
我很喜歡序幕時,所有演員自報家門的作法,透過每段獨白,虛擬(台南人劇團/阿伯樂戲
工場)與真實人物(素人演員)讓《台江湧》的故事更立體化,更有說服性。此外,透過程
式
化的動作設計(拔紅蔥頭、數魚苗、挖蚵仔、拆卸原料),觀眾彷彿置身作業現場。
演出最後,所有演員齊聚一堂,唱著一首台語創作歌謠(歌詞提及西瓜綿、黑面琵鷺等台江
物產,可惜
沒字幕,不然就跟著唱),導演廖若涵再度現身,謝謝現場觀眾和所有演員,聲音中帶點激
動。
《台江湧:咱的日子》是一首寫給土地的情詩,不編年,不說教,試圖以日常生活與觀眾產
生共鳴,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