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兩廳院共融工作坊、拉縴人輕鬆自在場

作者: amoroe13 ( OE )   2019-07-12 16:46:19
文章還滿長的,寫到後面我也有點詞窮+錯亂,若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再請有一同參與
的板友協助補正。
────────────────────────────────────────
慶幸自己報名時沒有被活動流程嚇跑,也很幸運能順利報到這次的工作坊。
兩廳院這一、兩年來的無障礙規劃,做得還滿積極的。
身為觀眾,絕對比往年更明顯感受到場館在軟、硬體等各方面的改變。
「共融」,指的是運用一些方法,讓所有人——不分性別、年齡、障別或其他差異——
都能進入到某個場域,享受當中所進行的活動。
以兩廳院為例:口述影像、托育服務、情境字幕、歡迎導盲犬、手語翻譯、字體放大
等等,都是「共融」的環節。兩廳院期望可以達到「人人聚場、人人劇場」的理想。
總監劉怡汝在分享中提到,無障礙設施等硬體設備,是整個共融工作中最容易達成的,
基本上有錢就能辦到。
然而,在口述影像、托育服務或情境字幕等軟體方面,則會遇到比較多的問題,如:館
方內部各部門的溝通、館方與藝術家/團隊的溝通。
於是,兩廳院組合了跨部門的專案小組,藉此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溝通障礙。
在製作節目時,則與創作者充分討論,讓藝術家理解共融的理念與重要性,也舉辦各種
工作坊,提供有興趣的團隊相關的發想途徑或資源。
在香港,也有類似的共融政策,即是西九文化區的無障通達計劃。分享人是該計劃的項
目統籌,楊惠珊老師。
楊惠珊老師簡述了通達計劃的由來,其實是香港的民間團體在2009年所倡議的。
經過了滿長一段時間的公眾討論,他們才實質進入場地的設計諮詢與團隊建立。
西九有各式各樣的共融設施,除了基本的無障礙空間外,還有方便身障者尋求協助的電
子服務鈴、易讀(Easy read)的簡介、可摸讀的平面圖等等。在節目規劃,同樣有口述
影像或輕鬆自在場的安排。
講者特別提到,西九的部分節目,是利用麥克風,在群眾間作即時口述影像,這讓人很
想體驗看看啊,不知道和錄音版的有何差異。
兩廳院特邀的共融顧問是易君珊老師。君珊老師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例,說明我們都
有可能是隱性的身心障礙者,我們也正享受著因應障礙者的需求而發明的物品。君珊老
師的分享,是希望眾人理解:文化平權並不是施捨給某些特定族群的,而是提供「每個
人」「選擇」的機會。
────────────────────────────────────────
下午的圓桌討論,分成四個主題:
A. 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口述影像與觸覺體驗,又該如何貼近視障觀眾的需求?
B. 何謂聾導覽?如何運用手語翻譯、輔助字幕等達到無障礙溝通?
C. 場館與節目資訊如何「易讀」?如何透過共融角度思考「無障礙」?
D. 淺談香港與台灣的共融經驗。
我是C組的,就在這個主題作比較多的分享。
我今天是初次接觸到「易讀」這個概念。老實說,身為一個中文人,我比較難去同理無
法讀懂文字的情況,經過惠瑜老師的說明,我才稍稍理解為什麼需要「易讀」。
「易讀」即字面上的意思:容易地讀,是一種圖文合一的輔助模式。
我們首先會將文本內的專業術語、艱深字詞,簡化為比較好懂的語彙,再搭配能夠對應
語意的圖片,讓資訊變得容易理解。
在這過程中,必須注意:簡化文字並不是口語化,也無須稚化受眾。
我們常常落入小看障礙者的思維陷阱,除了特定狀況,否則身心障礙者的心智發展並不
會弱於非身心障礙者啊。
因此,一份易讀稿件完成後,最理想的情況是經過障礙者們品管。由他們去檢查易讀化
後的資料,是不是適當且真的易讀了。
在今天的活動中,講者都不斷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我們會自以為是,規劃一些看起來
很有用的無障礙空間,卻忽略真正的使用者的需求。
以為只要給輪椅使用者斜坡就好,卻不考量坡度是否太陡;以為只要有自動門就足夠,
卻忽略門寬可能不符現實。
和我們討論無障礙規劃的,是社工師游鯉綺。講師提供了一些例子,說明日常中的「貼
心」,有時候其實沒有貼近障礙者。
例如信義區的幾米公車,在初期策展時,雖然也邀請了部分身障者,卻並未照顧到輪椅
族。當輪椅族也想看看幾米的畫作,卻難以登上舊式公車時,社工們便與主辦單位展開
了各種碰撞。
我們無須特別強調障礙者的與眾不同,但也不能忽略人類社群中的多元性與個人的獨一
無二。在規劃無障礙時,如何盡力幫助到每種障別或族群,也是一個亟需思考的課題。
────────────────────────────────────────
圓桌討論結束後,緊接著的是觸覺導覽與聾導覽的體驗。我是聾導覽組的。
我們這組有三位導覽人員,一位是口語導覽員、一位是手語翻譯員(口語→手語)、一
位是聾導覽員(手語→手語)。
在正式的國際場合上,手語翻譯也是這樣的編制。
正如非英語母語者,必然與英語母語者,在使用英語的細緻度上有所落差。後天學習手
語的人,也會與從小使用手語、以手語為母語的人,在手語的運用上有些許差異。
導覽過程中,會由口語導覽員作介紹,手語翻譯員將聽到的口語轉譯為手語,聾導覽員
再將看到的手語資訊,以聽障朋友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打出。
聾導覽員在執行翻譯時,身上不能配戴任何配件,以免產生閃光等干擾,影響受眾判讀。
衣著也要十分注意,必須是素面的,衣服顏色則與導覽員膚色成對比,好讓手語更明顯。
這場工作坊邀請的對象很多,除了兩廳院之友外,還有各地方文化局、部分藝文團隊,
當然,也有主角——身心障礙者。
雖然時間有限,分享和討論都只能簡單帶過,但我還是從中獲益良多。
若達到文化平權、藝術共融,便能將嚴肅的表演場館變得很親民、變得人人都能加入。
這對台灣的藝文發展,不也是很正面的嗎?
────────────────────────────────────────
今天的壓軸,是本週日(7/14)演出的《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的輕鬆自在場。
「理髮廳合唱」是一種音樂表演形式,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
這種歌唱模式,以第二男高音為主旋律,第一男高音為裝飾或和聲,男中音則為填充和
聲音,男低音為支撐和聲的根音——好,作為非專業音樂人,也不常接觸音樂節目,這
段文字就很需要易讀,不然幾乎看不懂。
簡單的說,這是一種四重唱的表演,所以也被稱為「理髮廳四重唱」。
「輕鬆自在場」則是一種無障礙服務。在輕鬆自在場中,團隊會降低強烈的聲音、光線
或影像;觀眾可以自由伸展肢體,也不用介意發出聲響,若有需要,可以前往大廳或休
息室休息;館方更會提供耳罩、耳塞與各種紓壓球(乃至於瑜珈墊),供觀眾尋找到一
個能夠讓自己放鬆欣賞演出的節奏。在座位安排上,也不會太過緊密,讓人與人之間有
一些些的距離。(但當天覺得沒有很寬鬆耶,兩廳院的錯落不是我的錯落嗎XD)
在節目開始前,大家會擔心這樣的模式是不是會影響到表演者或其他觀眾。
但以我個人來說,也許因為知道是輕鬆自在場,所以比較能包容場館裡的各種聲音,在
部分橋段,這些聲音可能還會和台上的演出形成一種對話,其實滿有趣的。
在劇場裡,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禮儀,其目的是讓觀眾好好觀賞演出、讓藝術家好好
表演。但這些「好好」,對一些人來說一點都不好。即使是常進劇場的我們,都會有在
一場演出中坐立不安、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何況是其他人?
────────────────────────────────────────
雖然我們永遠無法百分百顧及到所有人,但只要意識到這件事,總能透過政策與各種方
法,循序漸進,讓進入藝文空間的門檻愈變愈低、趨近於無。
樂見共融精神的普及化與永續發展,藝術不只是無國界的,也是無障礙的。
p.s
今天的部分講題中,有同步字幕,使用的是一套名為「雅婷」的逐字稿AI系統。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辨識率還滿高的!
兩廳院希望藉由這套軟體,降低對於即時聽打人力的需求。
畢竟若要讓這件事在各地方場館發生,台灣的專業聽打人員絕對是不足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