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05-05 10:30:08
線上「新現場」(上)/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695
在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全世界的表演藝術幾乎被迫停擺,再度讓線上直播、線上收看
議題浮上檯面。雖然表演藝術界深信線上收看永遠無法取代現場觀看的體驗,但這次疫情
衝擊,加上近年互聯網發展,也讓許多藝文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另闢線上「新現場」,
推動「數位票房」機制。
關於「直播」,表演藝術界和觀眾並不陌生,透過電視直播是最常見的形式。至於線上直
播或線上收看,雖然已經頻繁使用於體育、娛樂、會議等許多領域,表演藝術界對此卻始
終躑躅不前,原因不外乎三大關卡:表演團體憂心此舉影響民眾進劇場的意願,沒有可行
的商業機制創造營收,以及線上觀看演出無法取代現場體驗。
「線上」觀看 表演團隊不再一味抗拒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就不諱言,他是死忠保守派,他認為線上收看的體驗根本達不到
現場演出感受的萬分之一,單是這一點,「線上」觀看根本不可行。
台北愛樂合唱團雖然因為疫情關係,也決定把原訂演出改為線上直播,服務聽眾,不過音
樂總監古育仲坦言,這是因為疫情被迫做出的調整,對於線上直播,他們仍謹慎以對,因
為一旦線上直播,勢必會衝擊到實體音樂會的票房。
台北市立國樂團有過幾次線上直播經驗,團長鄭立彬指出,因為是公部門團體,負有推廣
的義務與責任,因此經費上可以有比較多嘗試,但實務上來說,直播也考驗拍攝團隊對音
樂與表演的掌握度,但他們並不排斥,畢竟可以接觸到更多樂迷,只是能否有足夠的人數
達到傳播效益,是一大考驗,如果沒有可行商業機制,恐怕也只有公部門樂團或劇團較有
機會去做。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認為,製作一齣戲必須掌握相當的精緻度,線上觀看無法讓觀眾真正
全觀感受現場演出渲染力。此外,透過線上「新現場」,觀眾看的視角是被攝影鏡頭選擇
過的,這些都會讓表演團隊對於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抱持比較謹慎的態度。
不過張育華也承認,民眾已經習慣在線上觀看影片,為了擴大藝文欣賞的人口和年齡層,
如今表演藝術界恐怕也必須正視這股趨勢,製作團隊也要從製作面上認真思考如何提供觀
眾不一樣的線上觀看體驗,另外也必須有專業錄製團隊針對線上直播做通盤調整,兩者缺
一不可。張育華:『(原音)如果你要多做這一層在傳播面上讓它的傳播效果透過直播產生
更多影響力的時候,你必須要投入比如説現場這些劇院設備、錄製效果,還有它不只是人
來錄完就好了,它包括畫面的選擇,怎麼樣選擇是對的?因為音樂跟戲劇跟舞蹈是不一樣
的,所以這裡面整個專業資源投入,它當然牽涉蠻大的製作成本,所以對於表演藝術團隊
來說,如果能夠確保這裡面製作的資源,它(線上直播)當然值得做,就現在的趨勢,也應
該要這樣才能更擴大它的傳播效果。』
表演藝術搬到線上:重點在創造新體驗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對線上觀看持正面態度,他強調,所有時代都是不斷變化,有變化就代
表對表演藝術產業有新的刺激,代表表演藝術又多了一個媒介可以和觀眾連結,並沒有不
好,相對的,表演團隊也必須展現出作品的獨特性、品質和內容。
汪兆謙認為,儘管實體現場的氛圍勝過線上,但當代表演藝術對於票房的想像,不應該侷
限於實體門票。汪兆謙:『(原音)我會蠻期待說我們也許可以發展出一個很新的模式,就
是說劇團跟不同的異業結合,我們有跟不同觀眾面對面機會,其實這件事情我覺得不一定
是二選一,改變是勢在必行,但這個東西不代表我們要隨波逐流,而是在這個時代,我們
有沒有辦法就是很有彈性、很靈活找來我們可以生存下來的那個東西(方式)。』
台灣劇場技術協會理事、影像設計師王奕盛也採取比較開放的立場,他說現在的劇場票房
其實並不好,可能有些人會擔心若演出放到線上,可能造成更少人走進劇場;但他認為,
這是節目內容好不好的問題,節目好,不論線上或線下都一定會吸引觀眾;王奕盛也厭倦
了目前只侷限實體門票的想法,只會導致藝文欣賞人口越來越少。
由於劇場技術人員較容易接觸到新科技應用,王奕盛也認同,面對線上「新現場」,或許
可以從他們劇場技術人員的角度,創造出更多不同於實體劇場的新體驗,他非常期待,也
有一些點子正在發想中。
對橫跨表演藝術界與流行音樂界的音樂人陳建騏來說,表演藝術界很少嘗試將演出搬到線
上,理由很簡單,因為實際收益真的不高。他說,團隊花了很多錢進行直播或拍攝錄影放
到線上,但看的人如果不如預期多,表演團體走入線上的意願自然很低。
不過陳建騏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線上直播接受度很高,因此要思考的關鍵在於,線上
直播必須提供更多有別於實體劇場看不到的內容,比如線上直播可以看到不同的視角或是
後台的狀況等等,甚至開放網友的互動留言,有吸引力才能達到廣為傳播的效益,後續商
業機制也才可能出現。
Vocal Asia執行長、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團長陳午明也持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現代科技的
演進足以變動商業模式,反而是一個契機,可以回過頭來改變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新現
場」的想法。
不過他認為,現在網路上的內容很多,如果只是讓觀眾線上收看錄製好的作品,效益不可
能會高,唯有線上直播才是王道,甚至未來5G搭配VR,可以創造出更多不同於現場觀看的
新鮮感。陳午明:『(原音)除非你是一個經典的劇目,你演出完之後不會再演,或是很難
看到,也許這個錄影它對消費者是有價值的,不然現在其實很多網上消費者他可能對Live
,它還是現場的這件事情其實更有興趣。我比方偏音樂的話,以音樂演出來說,我覺得接
下來大家應該比較想看online的Live House,類似這樣,它還是現場,過了就沒有。』
疫情催化 線上「新現場」腳步加快
身為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則是用行動,趁這波疫情,大力擁抱線
上「新現場」。他找上影音串流平台LINE TV以及聯合數位文創合作,準備協助表演藝術
團隊將已經錄製好的高品質作品放上LIVE TV線上平台,未來將採取各方拆帳的方式分潤
。不過,林佳鋒説,平台上初步會以錄製好的作品為主,不會採取線上直播,避免影響實
際演出的票房。
旗下擁有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面對
線上劇場趨勢,也決定跨出重要的一步。
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表示,國表藝正著手研議線上收看平台,他認為,疫情當下,線上收
看的確是因應疫情的輔助選擇之一,但同時也會是表演藝術未來發展規劃的選項。他說,
收費機制必須考量所提供的內容和收看對象,實務中,免費、收費並存,國表藝會盡力來
做,也期待能藉此機會激盪出劇場結合科技創新的可能性。
但朱宗慶仍不忘強調表演藝術的臨場感非常重要,「螢幕」無法完全取代「劇場」,線上
收看機制還是作為輔助。
他山之石 各有精彩
撇開電視直播以及因為疫情爆發轉而透過社群媒體進行線上直播的狀況不談,國外表演藝
術開放直播的案例其實並不少,可提供台灣表演藝術界參考。
位於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2006年推出「The Met: Live in HD」,是全世界第一個嘗試透
過衛星傳輸,將現場演出節目透過直播到另一個現場的首例,目的在於擴大歌劇愛好人口

受到「The Met: Live in HD」啟發,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er LIVE;
NT Live)也跟進,通過衛星向英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院進行舞台劇實況轉播,打響劇
院直播品牌。
NT Live的創立,最初目的在於將英國國家劇院的頂尖製作,帶到全世界的觀眾眼前,讓
一般民眾也能享受「頂級的次級體驗」,試圖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求平衡,實際上也確實
創造極大的收益。
目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已經超過2,000多個電影院被納入NT Live合作播映範圍,觀賞
人數超過數百萬人次,且NT Live也不再侷限英國國家劇院的製作,包括英國其他地區劇
院、百老匯的頂級製作都曾被拍攝播放,海外製作數量甚至早已超過英國本土,如今的
NT Live已經成為了一個服務平台,任何場館或製作單位都可以尋求和 NT Live合作。
NT Live的成功,也帶動其他包括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
RSC Live、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推出的Globe on Screen,以及許
多大小劇團也都開始嘗試電影院直播。
德法有公部門相挺 線上觀賞人口大增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也是線上直播的代表例子,採付費機制,每一季都會選定場次進行全
球直播,受到全球古典樂迷喜愛。該平台除了為樂團帶來收益,更重要是拉高樂團品牌價
值,且擴大古典樂迷欣賞人口。
其他如法國梅迪奇頻道、德國巴伐利亞廣播、ARTE德法公共電視等媒體,其線上直播或轉
播機制也行之多年。巴黎音樂城的巴黎音樂廳(Cité de la Musique)每年也都會在其線
上音樂廳(Philharmonie Live)提供多場音樂會直播或轉播,且為免費收看,其背後都是
由公部門所支持,希望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接觸精彩的表演藝術。
至於「Broadway HD」則屬於串流影音平台,採月費或年費方式,讓全世界觀眾在家就可
以欣賞到百老匯精彩作品。英國「Digital Theater」則是另一個表演藝術線上平台,同
樣採收費機制,可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高畫質表演藝術節目。
亞洲急起直追 鎖定年輕族群
在亞洲,中國大陸上海音樂廳的「雲劇場」,則結合受到年輕人歡迎的嗶哩嗶哩及抖音視
頻網站,精選雲端中現場演出音樂會,在特定時間進行直播,嘗試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
;愛奇藝網站則是中國第一個開設「文化演出頻道」的線上平台,將線上收看的內容觸角
伸向舞台劇,但主要為錄影轉播的作品,提供用戶多元選擇。
在韓國,表演藝術線上直播也很常見,主要以音樂劇為大宗,基本上由Naver TV和V LIVE
兩個網路直播系統進行直播,不過因為韓國音樂劇走的是「偶像路線」,粉絲更喜歡是進
劇院看偶像演出,並在演出後與偶像互動,因此直播更多時候是為了宣傳,透過現場直播
30分鐘或一定長度時間的完整演出,達到宣傳效果。
在日本,智慧財產權觀念更嚴格,因此相關表演藝術直播或線上收看的例子並不多,但近
年來日本寶塚歌劇團、還有部分音樂劇也開始效法NT Live,透過電影院直播,饗宴海外
粉絲。
因為全球疫情大流行,台灣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不再一味抗拒,科技、網
絡的快速發展,甚至5G時代的來臨,也讓表演藝術界不得不正視線上「新現場」的重要性
。或許危機就是轉機,表演藝術界是時候打開對「數位票房」的想像了!
線上「新現場」(下)/5G時代 表演藝術迎來新機遇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884
表演藝術「線上播出」的趨勢,銳不可擋,加上5G時代即將來臨,台灣表演藝術界推動線
上收看機制或平台,又有哪些潛力呢?電信科技業者或許能提供不一樣的創新思考方向。
表演藝術界因為這波COVID-19疫情,轉而開始思考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的趨勢後,下一步
要問的是:由官方主導?還是催生商業機制或平台?若想創造可行的商業模式,或許可以
從電信、科技界的思維找到突破口。
5G時代 線上直播新想像
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研究企劃組副主任簡陳中指出,欣賞表演藝術是一種文化儀式性的
活動,民眾享受的是從買票、進入劇場,和大家在一起享受觀看節目的氣氛,因此若轉移
到線上,直播遠比錄影轉播來得更重要,必須是一群人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同時觀看,
才可能同時線上群聚一群人,才有機會創造足夠的商業模式。如果只是錄影轉播,觀看人
群分散,效益就不大。
此外,5G即將進入商轉,現在談線上直播,不能忽視5G帶來的契機,因為5G擁有超高速
、大寬頻、廣連結三大特性,可以更容易提供沉浸式、宛如在現場的體驗,且不用固網光
纖就能進行線上直播,解決不少過去線上直播遇到的難題。
簡陳中認為,國內場館若可以釋出線上轉播的權利,讓民間業者取得至少一、兩年的獨家
使用資格,業者就會願意投資相關數位設備,甚至打造5G垂直應用場域,也可以和表演團
體合製文化科技內容節目,同時做到類似英國NT Live的模式,將現場表演透過5G傳送到
其他城市場館或場域進行直播,就能更靈活的創造支持營運的商業機制,不失為是一種新
的文化經濟嘗試。簡陳中:『(原音)對所有知識數位化來講,我東西只要能數位化,我要
走衛星、走5G、走光纖,那只是一個選擇而已。但是因為衛星貴,光纖其實也貴,也許我
們剛講台東的例子,比如台東文化中心它可能只有幾個點有光纖,但如果5G就是可以把整
個涵蓋住。文化這一塊的話,政府如果受限於預算,沒辦法在短時間很大量、很廣泛投資
,或許導入民間的經營方式,就是一種組合方案,也是一種創意的思考方式。』
事實上這樣的應用已經推廣到體育領域,台灣大哥大就在「富邦悍將」主場新莊棒球場打
造5G垂直應用示範場域,創造多元視聽服務。雖然球場不能等同劇場,無法將同樣的應用
搬到劇場,但可以想像5G時代的劇場體驗其實可以很多元。
沉浸式體驗 讓藝術走進生活
至於很多人期待5G伴隨結合VR/AR沉浸式體驗,可以為線上直播帶來新的感官刺激,簡陳
中沒有這麼樂觀。他認為,VR穿戴式裝置短時間內無法普及,甚至很可能只是過渡時期的
設計,如果沒有足夠普及到一定的觀看人數支撐這種沉浸式體驗,就不可能形成商業模式
,沒有商業模式,表演團隊從事相關製作的意願就不高,畢竟沉浸式節目製作成本相當高
,因此初期類似的體驗最多只會是某種測試或公共服務。
但現有的高畫質投影技術,也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沈浸式體驗。簡陳中透露,電信技術中
心就計畫結合超高音質的音響廠商,以及超高畫質投影機廠商,選定某個咖啡廳內一定的
空間場域,利用中華電信5G服務,同步直播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一場現場音樂會演出,讓民
眾在咖啡廳也可以藉由好的投影畫質和音響,感受接近現場的音樂會氛圍,目的在於讓藝
術走入民眾的生活。
簡陳中說,想像一下,若全台有多家咖啡廳或不同場域,同時多點開放直播,民眾同樣必
須買電子門票才能觀看,傳播效益絕對比實體劇場容納的人數更多。
從電信業者的角度,也認同線上直播效益遠勝錄影轉播,因為直播才能同時間群聚一群人
,對電信業者或表演團體而言,才能達到雙贏。
儘管多數業者也認為穿戴式的裝置恐怕短時間不容易普及到每個家庭,但聲音卻可以。最
近就有不少無損音樂品質的APP出現,只要音樂會現場收音品質夠好,一般民眾買了「電
子門票」,就可以同時間、不同地點,欣賞無畫面卻一流的音樂會直播演出。因為技術上
相對容易,不少電信業者預估,在今年甚至明年,這樣的商業模式很快就可以上路。
數位基礎投資腳步慢 現實難題待克服
對台灣表演藝術界而言,若想打造線上直播機制或線上收看平台並非做不到,但現實的難
題必須要克服,最基本的問題,專業拍攝團隊哪裡來?以英國Digital Theater為例,他
們前期就花了非常久的時間不斷學習如何找到鏡頭和舞台最好角度,這樣的經驗累積也奠
定後來英國NT Live的成功。
反觀台灣,雖然多數團體都會錄影存留,但有些品質並不好,若要出版成DVD又是一筆支
出。以故事工廠為例,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説,他們每錄製一場高畫質作品發行DVD,
就必須花費22萬新台幣;台北市立國樂團也說他們舉辦一場線上直播音樂會,現場拍攝加
上網路費用至少要50萬,這樣的經費並不是每個表演團體都能負擔。
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影像設計師王奕盛也反應類似的情形,他說以最低階的投影為例
,目前台灣場館都沒有設置專門的投影室,以致呈現不出最真實的高畫質影像,有待改進

另外,他也認為台灣劇場界並沒有真正導入商業思維,無法擴大市場規模,如此一來就會
讓類似他這樣的專業人員,因為沒有足夠資源,無法做出最滿意效果,就像拿著土炮走鋼
索,非常可惜。王奕盛:『(原音)你看像加拿大那個很有名的做跟科技有關的機器神,那
個導演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你看他們的規模,他們是一個像太陽馬戲團這
樣子很了不起的規模的,他們裡面有各種研發的部門,讓導演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情,而
且它最後是跟國際接軌的,它可以研發花很多錢,然後他把它真的帶到全世界去,這市場
是世界性,可是我覺得台灣多數可以說九成的東西從來沒有走出台灣。』
曾參與國內音樂會線上直播的中華電信人員也觀察到,目前國內藝文場館進行線上直播時
,處理相關設備的觀念還是像辦一場活動一樣,每辦一次拆一次,這些都不利線上直播或
線上收看平台的推動。
尋找線上商機 門票不應只侷限在劇場內
電信業者納悶的是,劇場經營對於門票的概念為何只限於劇場內,例如1000個座位賣完了
,但第1001、1002個想看表演的觀眾是不是也能接受線上觀賞來滿足參與的需求?此外,
許多表演廳內手機收訊並不好,原本是為了避免欣賞演出時出現聲音,但未來若要透過5G
線上直播,就必須在表演廳內架設5G微型基地台,這些都是必要基礎數位建設,或許需要
場館認真評估。
5G時代的來臨,確實可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推動線上直播這個「新現場」參與的契機,
但沒有相關設備投資,包括網路建置、專業拍攝及高品質收音技術等前期準備,一切都只
會是原地踏步。
所幸,現在開始一切還來得及,有計劃有預算,從測試、公共服務到商業模式,政府、表
演藝術界和民間單位可以攜手,一步步讓表演藝術更貼近民眾生活,也讓表演藝術除了實
體劇場外,找到另一個新的線上商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