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兩廳院大數據》百花齊放?泡沫膨脹?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06-03 10:19:59
兩廳院大數據》百花齊放?泡沫膨脹?觀眾人數追不上
學者憂:收入沒增加硬扛場次,扛久會出事
https://www.storm.mg/article/2706769
你曾走進劇場,欣賞一齣真人實地演出的節目嗎?台灣如今終於逐漸培養出藝文消費環境
,光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販售的演出,2019年便有超過7000場,然而在看似蓬勃的背後,
卻隱藏著觀眾增加速度,追不上表演團隊增加速度的隱憂,負責分析兩廳院數據的交大
統計所助理教授高竹嵐,便對此憂心指出,如果觀眾人數沒對應成長,卻還是有那麼多場
演出增加,消費者可能也有在成長,但分下來每個團隊的票房卻是減少,可說是需求端的
成長追不上供給端。
從供給角度而言,高竹嵐說明,像是音樂劇在去年增加不少,因為它在2018年看起來前景
大好,所以到了2019年有許多團隊都投入,看起來觀眾、表演者都大量增加,也造成如歌
劇院、新北藝文中心等場館加入大力推動。
然而演出團隊與場館方的信心,仍須面對市場的挑戰。戲劇類節目平均每場票房,雙北
地區在去年度首度跌破20萬,北部非雙北地區,則跌破10萬門檻,高竹嵐對此指出,雙北
地區之所以會下跌的最嚴重,是因為北部場館跟檔期多、團隊也多,所以膨脹最明顯,
場次增加的數量遠遠大過觀眾的增加,因此相對2018年落差很大。
https://tinyurl.com/ybnyryo9
20200531-SMG0034-E01-2020兩廳院大數據完整版_01_各表演類別售票數據
百花齊放?中小型演出場次屢創新高
平均票房下跌,倒也不盡然是壞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或許代表表演藝術進入百花齊放
階段。根據兩廳院資料顯示,單場觀眾數200至799人的中型表演,在2014年
以後,每年皆有超過2000場次的演出,2019年並達到2329場的新高,而觀眾數低於200人
的小型演出,就會讓平均票房看起來呈現減少態勢,一場演出是在水源劇場(座位約
500席)或在兩廳院(戲劇院座位約1500席),產值上就會差很多,但她認為這不見得
是壞事,反倒代表某種形式的活絡,是各種規模的場次都有變多。
https://tinyurl.com/y8wvxerg
20200531-SMG0034-E01-2020兩廳院大數據完整版_03_各表演規模售票數據
劉怡汝談到,過去大家覺得藝文難以推廣,因為藝術常被認為是少數人的活動,如果演出
只在兩廳院,就只能推廣到兩廳院能接觸的人,目前演出總量變大、單價變少的情況可能
是好事,現在到處都能碰到中小型劇場,可能是只有200、300人的空間,甚至是像在
咖啡廳、酒吧這樣非典型的空間演出,這樣都會讓藝術會變得好親近。
劉怡汝並以水源劇場跟兩廳院舉例,一個不曾進過劇場的民眾,可能覺得水源比較好親近
,兩廳院光空間就讓他們很害怕,不只是在空間、建築上讓人有陌生感,「而且感覺裡面
都在講些聽不懂的話、做看不懂的事」,如今的情況反倒是遍地開花,選擇多樣化、內容
多元,接觸到的觀眾也不一樣。
此外劉怡汝也表示,許多中小型團隊的目標,不見得是做大戲,這其中也有有趣的面貌,
如明日和合製作所將「起乩」元素帶入劇場的《半仙》,或者像小事製作將街舞battle帶
入劇場,這些東西,中規中矩的大劇場反而做不到,而兩廳院做為國家級場館,如今該扮
演的角色,則是做為這些藝術團隊的夥伴與陪伴。
高竹嵐則認為,如果數據上能有這麼多場次出現,至少代表現階段的場地檔期,包括各種
非典型場地、替代空間,確實可以支撐這麼多中小型團隊,不過他也提醒,中小型演出
次增多,不見得代表觀眾對藝術的接受度有打開,否則平均票房應該會成長,「是演出的
的門檻變低了,跟過去相比,想做演出的人可能一樣多,而做演出的技術門檻變低,也
導致很多新興團隊出現,但觀眾的成長沒有追上來。」
高竹嵐提到,每個世代都會有人想做演出,如今門檻變低,所以整體場次爆發性成長,
但之後的問題是:「活不活得下來?」如果目標是能長期持續演出,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觀眾人數沒對應成長,大家還想要那麼多場演出,就是在收入沒增加的情況下硬扛,扛久了總是會出事。」
無語言障礙、可容納較多觀眾 音樂節目穩定成長
另一個呈現欣欣向榮姿態的,則是音樂類節目。不論大中小規模,音樂類節目在票房、場
次、售票數方面,7年來皆穩定攀升,而2019年度平均票房也創下新高。
劉怡汝便指出,這跟演出樣態有關,如兩廳院的場地,國家音樂廳能容納2000人,國家
戲劇院有時1500人都還嫌太大,因為理論上,音樂可以容許比較多觀眾同時觀看,只要
場館設計好,像國家級場館不管坐哪個位置,聽到的都是原音重現,所以音樂演出本來就
可以吸納較多觀眾。
高竹嵐表示,音樂類節目確實,各方面都有增加趨勢,且在南部地區尤其如此,衛武營對
此的影響很明顯,有可能是衛武營場館經營政策的影響。
他也以年度銷售排行榜前10名指出,戲劇類前10名都是本土劇團,但音樂類排行裡面,除
了朱宗慶打擊樂團之外,幾乎都是外來樂團,這反映出兩種消費族群的差異,「音樂比較
沒有國產、非國產的差別,只有聽不聽得懂的差別,但戲劇有語言差異。」
供給、需求都在減少 舞蹈節目連觀眾都面臨「後繼無人」困境
舞蹈類節目方面,高竹嵐則表示整體有在成長,但就統計上來說,7年來沒有顯著結果,
長期以來的狀況,是需求跟供給都在減少,這是長期隱憂,他也有聽舞團感嘆過,觀眾後
繼無人。
對此他認為,舞蹈節目的困難恐怕是觀賞門檻,戲劇、舞蹈節目的票價通常在同一區間,
但舞蹈是比較抽象的語言,相對具有門檻,而從數據也可以看出,舞蹈節目的消費族群
比較年長,不過對此由於舞蹈表演,許多是由舞蹈班老師幫學生一起買團體票,只能夠
讀取到購票老師的資料,無法界定學生們的身份,所以不一定能界定實際看戲的人是誰。
兒童節目永遠有市場 兩廳院藝術總監:現代父母把劇場當教育
親子節目2019年度票房達到1.3億高峰,而儘管演出次由2018年的904場,略減為815場,
每場次平均票房卻從上年度12.09萬,在2019年度成長為15.54萬,成長看似速度驚人
,但劉怡汝則解釋,平均票房提高確實是因為票價提高,但這跟成本增加有關,包括
人員的酬勞等都在增加,因此票價提高,不代表團隊有賺到錢,是成本增加下的
不得不然。
劉怡汝指出,大家投資下一代不會手軟,兒童節目永遠有一定市場,但重點是持之以恆,
回到基本面就是節目好不好看、能不能達到現代父母的要求?現在年輕人對小孩的教育,
已經和過去的想法不一樣,會把進劇場當成教育,不會只是想看歡樂的唱歌跳舞,她並舉
例,像兩廳院最賣座的兒童節目,是全英文的歌劇工作坊,永遠都是開賣當天完售,現場
反映超級熱烈,父母會一直鼓勵小朋友跟演員對話。
88%觀眾口味單一、只跟著某一大團
然而,去年兩廳院公布售票數據,呈現65%觀眾每年只買一次票,84%只購買單一類型節
目,當中還有大量一次性消費者,6年來只購票一次,來到今年結果,同樣65%觀眾只買一
次票,購買單一類型節目的觀眾,更升高到88%,高竹嵐便就此指出,65%人只買一次票,
所以只買單一類型是必然,以台灣來說,絕大多數觀眾都只買單一類型節目。
高竹嵐認為,背後問題是消費習慣的養成,台灣很大一部分消費族群,是只盯著某個團隊
,如國光劇團、綠光劇團、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等,都會有死忠粉絲,這些人自然只會
購買單一類型表演,台灣觀眾會挑節目看的人,並沒有想像中多,「我懷疑有多少人會以
任何形式,瀏覽現在有什麼演出,當他沒瀏覽時就沒有選項,就會跟隨原本的選項。」
作者: benbon (benbon)   2020-06-06 19:20:00
有趣的分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