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在西方民族主義概念傳到泛中華文化圈前
“中華”、“華夏”一詞所代表的
並非為現代所認知的“族群”、“民族”概念
而是一種開放式跟具包容性的政治符號與標籤
就算不是中原人士,只要願意移風易俗
學習中原帝國的禮儀規範,都算是"中華"的一分子
反過來只要移風易俗,使用其他文明的風俗
即使來自中原,往往也不被視為"中華"人士
在這套意識形態下,幾個雖不受中原帝國統治
但受中原帝國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如日本、韓國、越南
不只被中原帝國的歷代統治者視為同一文明的一份子
這些地區的知識份子也自認自己是"中華"的一部分
像李鴻章在甲午戰爭談判時
就曾以中日同文同種為由,苦苦哀求日本放中國一馬
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大力宣揚中日同文同種
以此合理化對中國的入侵行為
這樣的論述雖然帶有政治目的
但無論如何,在當時卻也有一定的群眾市場
否則就不會有政治人物或軍政人士使用這樣的政治論述
中華文化圈的共同文化認同
一直到19世紀才因受西方民族主義概念影響
加上中原王朝被西方國家徹底打趴
以及東亞諸國之間許多歷史衝突事件影響
(法國殖民越南、日本併韓、九一八事變、中日八年戰爭、中台長期對峙)
才讓這些族群產生他自共認的民族認同
既然如此,小弟覺得很奇怪
像中國、日本在轉型成現代國家時
都出現不同的民族主義論述彼此競爭建構國家主導權的情形
中國:(漢族VS中華民族),甚至到現在還有圖博、東突民族衝突
日本:(諸藩認同VS日本認同)
那為何整個泛中華文化圈(中、日、韓、越、台)
卻無法形成共同的民族認同,甚至更進一步形成民族國家呢?
請問各位,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