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immy5680 (倘若企鵝能飛翔)》之銘言:
: ※ 引述《jcrevecoeur (J. Crevecoeur)》之銘言:
: 吐槽點太多,要不要先研究一下再發問XD
: : 南明面對的敵人是後金
: 是清帝國。
: : 後金的武力好像沒有高過蒙古,似乎曾經跟緬甸開戰還沒打贏
: 1.蒙古?哪個蒙古?
: 14世紀的元帝國?北元?還是17世紀被清軍打爆的蒙古察哈爾部?
: 2.沒打贏是沒成功擊敗緬甸,戰場還是在緬甸境內,而且當時緬甸戰力在高峰喔
: 更何況清緬戰爭發生於1760年代,已經是清滅南明的快一百年之後了,
: 緬甸從明末清初到清緬戰爭都改朝換代了,根本不是同一個東西
: 這兩個假設都是張飛打岳飛的無意義比較,事實是17世紀中葉的清軍在東亞是超強,
: 根本沒有人能夠真正擊敗位於主場的清軍,只有在清軍鞭長莫及或不夠熟悉的區域,
: 比如說在蒙古新疆打準噶爾、在台灣海峽打鄭成功,比較會陷入苦戰
: 南明李定國在湖南、雲貴曾經擊敗過清軍,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 天啟、崇禎年間二十幾年,明軍在關內外根本沒幾次打贏過的野戰
: : 南明有可能跟緬甸國王商議一塊地方,活下去嗎?
: 永曆帝被緬甸交給吳三桂處死欸
: : 還是跟朝鮮談?後金好像也沒有佔了朝鮮
: 朝鮮被打爆了,淪為清朝的藩屬國,還被勒令派兵象徵性參加攻打明朝
前面jimmy5680兄已經吐嘈的差不多了,我只就乾隆朝清緬戰爭稍微提一下:
好像很多人以為乾隆朝清緬戰爭清朝沒贏,然後由此論證緬軍戰力贏過清軍。
但如果就清軍兩次大舉遠征的情況來看,我完全無法同意這個結論。
第一次遠征,清軍只出動25000多人,在分兵偏師8000人,及留駐據點(木邦
,就是現在的臘戍)5000人後,主帥明瑞指揮的部隊只剩下12000人左右,結
果緬軍在:
1.截斷明瑞補給線(擊破留駐木邦的5000人)。
2.擋住偏師援軍。
3.明瑞軍乏糧,後期補給很大程度靠打贏緬軍後搶緬軍的糧。
4.主場優勢。
5.兵力絕對優勢。
最終結果:
明瑞發覺補給斷絕且可能陷入包圍,決定自象孔退卻尋求和偏師會合,緬軍
追擊,但明瑞交替掩護後撤,交戰5、60天,緬軍不但一直留不下明瑞軍,
還被明瑞抓住機會在蠻化伏擊,一次擊殺緬軍4000多人,緬軍追擊部隊吃了
這場大虧後,變得只敢遠遠的尾追,不敢靠近作戰,直到攻陷木邦的緬軍(
就是截斷明瑞軍補給線的那支緬軍)也圍上來後緬軍追擊部隊才敢追上來。
至此明瑞軍已經陷入重圍(照清朝紀錄,緬軍可能集中4~5萬人圍攻,就算
誇大,緬軍有絕對優勢兵力無疑),結果明瑞下令突圍,他親率數百親兵斷
後,最後他和另一高級將領觀音保陣亡(明瑞是自殺),但是他所部靠著他
們的奮戰斷後,最後不但成功撤出,而且清軍收容結果是還有「萬餘人」。
也就是說,明瑞這12000人孤軍被緬軍在各種優勢的情況下圍攻,轉戰5、60
天,最後不但沒有全軍覆沒,而且只陣亡不到2000人(當然明瑞
陣亡這點很傷,但這和戰力是兩回事)!當然這有明瑞戰場指揮優秀的原因
,但你要說緬軍戰力強過清軍?我以為事實根本是倒過來,應該是清軍精銳
(至少明瑞這支)戰力根本遠勝緬軍,所以緬軍佔盡優勢還留不下他們。
第二次遠征,清軍號稱調動5萬餘人,但是因為要留兵保護補給線和後勤因素
,實際上在第一線作戰的並沒那麼多,所以緬軍還是有兵力跟主場優勢,然
後一開始野戰清軍也是擊破緬軍,直到緬軍築木柵防禦,而清軍一堆人病倒
(這次清軍後勤做得不錯,不缺糧,但是因為在雨季出師,所以一狗票人病
倒,包括三個主將中的兩個:傅恆、阿里袞,阿里袞後來還病死在戰場,只
有阿桂沒事;而明瑞是在雨季後出兵,所以沒有困於疾病,但是困於後勤與
兵力不足),無力突破緬軍防禦,所以最後議和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