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ichardIII (我沒謀殺我姪子!!!!!!!!!)》之銘言:
: 在唐玄宗將大唐國力推至極盛之際,爆發安史之亂,之後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大減,外敵也
: 迅速入侵,雖有幾次中興還是沒能恢復安史之亂前的全盛
: 唐朝該做哪些事情或者開哪些外掛才能恢復到全盛?
首先 藩鎮=/=割據
藩鎮與其說是割據 不如說是新的行政區劃
唐朝有兩百多個州郡 現實上已不可能像漢代一樣通通直轄
藩鎮(節度使/觀察使/都防禦使/都團練使)實際上已成(州刺史)的上級
故唐中期後的行政區劃為
中央-藩鎮-州-縣
藩鎮依據地理位置與功能可區分四大類
1.河北型
起源於安史之亂後安撫降將所設置
軍力與財力較強 當中央衰弱或對中央不滿時 常與中央對抗
2.中原型
設置用於防堵河北型藩鎮與維持東南稅賦交通線
本身有一定的軍力與稅賦能力
3.西北型
用於防堵吐蕃等外族入侵 往往財力無法自理需中央補給
4.東南型
軍力較弱 中央後期主要的稅賦提供者
黃巢之亂便沉重打擊該地區
一般印象中的藩鎮割據主要是河北型
但實際上中央常常命令中原型藩鎮攻打不聽話的藩鎮
特別是會威脅到稅賦供給路線的藩鎮
只要表現出一點對抗中央的態勢 就會被中央下令圍剿
而河北藩鎮因距離遙遠 反而是較晚對付的對象
有趣的是 河北藩鎮的節度使往往沒有反意
但卻會被底下士兵武力相逼
要求節度使如同過往一般與中央對抗
不從者往往被殺或被迫自殺
"長安天子 魏府牙兵" 就說明了河北型藩鎮底下士兵的驕縱
先前提到 中原型藩鎮用於防堵河北藩鎮擴張
所以當河北藩鎮衰弱時
中原型藩鎮失去外敵往往會內鬥
練蠱練出汴宋節度使 吃光周遭的藩鎮 最後便篡奪了唐中央
宋代便有評論
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事實上正是這些藩鎮 唐朝才能稱這麼久
若提早解決藩鎮 恐怕唐朝也會提早壽終正寢